【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应斌]《孔雀东南飞》母题及动物原型
  作者:张应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9 | 点击数:15356
 

 

[内容提要] 研究中人们常把《孔雀东南飞》当真实事件,但夫妻故事只是其表层,其深层结构是对爱情动物来源的神话解释,它出自民间文学中的爱情母题。在动物神话故事中,动物来源和动物精灵与人类灵魂的相互转化等宗教观念才是其最深层的规定。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神话;母题;原型 

《孔雀东南飞》(下简称《孔》)半个世纪以来成为研究热点,大陆的论文近400篇,集中在写作时间、主题、悲剧原因、人物性格等,主要特点是把它当汉代真事,这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从故事的性质看,《孔》是诗而不是历史,其核心内容是动物鸳鸯的来历,具有神话性。《孔》虽讲述了焦、刘二人的爱情,但这只是故事的表层,人的爱情仅仅起交代鸳鸯鸟前身的作用,以解释宇宙间的一个奇特现象——像夫妻一样恩爱的神奇鸟儿的神话来历——它是一对恩爱夫妻的冤魂变成。故事建立在原始宗教和神灵文化基础上,它是灵魂转世的神话。《孔》也是这样,其最初动机是解释鸳鸯来历,深层背景是以原始宗教为背景的鸳鸯神话传说。当为《孔》的最初简本,与人类爱情关联时才有了焦、刘等人物。在《孔》中,恩爱夫妻焦、刘被家长拆散、自杀殉情后变成两株相连的树和两只恩爱的鸟。人的爱情只是事件的前因,是为了交代鸳鸯的前身和恩爱的缘由。在万物有灵的古代社会,凡与灵魂有关的故事都不是纯粹的历史,而是民间宗教故事。如果鸳鸯前身或灵魂转世说不具有历史真实性,那么焦刘的故事又怎能当真? 
其实,《孔》不是独立的故事,而有其历史渊源。从神话学角度说,《孔》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的爱情动物——鸳鸯鸟来历的母题(motif),它的直接渊源是先秦宋国的《韩凭》故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所载:宋康王见舍人韩凭妻何氏美就强行霸占,他囚禁韩凭使之自杀,其妻也跳楼而死,遗言与韩凭合葬,康王不许。但在二冢上长出两株梓木,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上还出现了一对鸳鸯,雌雄不离,交颈悲鸣。因此,宋人称其木为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宋康王即因射天笞地、荒淫残暴而被称为“桀宋”的宋君偃,其事可信。故事的产生不迟于战国,到汉唐仍然流传。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出一批为当时人所废弃的散残木简,其中有一枚残简:“……书,而召斡傰问之。斡傰对日: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裘锡圭认为,“斡傰”即“韩朋”,甚是。“凭”与“朋”音近,韩凭,即韩朋,汉简当为韩朋故事残片。敦煌变文有《韩朋赋》,它由《搜神记》300余字扩展到砌余字,情节更复杂,与《韩凭》相比主要差异在宋王千方百计地破坏他们合葬的遗愿上:第一,把他们分开埋葬,但他们坟上长出的桂树和梧桐交合为—体,此树名韩朋树;第二,宋王把树砍掉,但二人魂魄又变成双鸳鸯;第三,鸳鸯留下一片美丽羽毛,宋王以此羽拂颈时人头落地,不到三年宋国也灭亡了。“连理枝”和“比翼鸟”不再是南、北版本的差异,而是故事中的两个过程;宋王更为凶恶,他不仅把人迫害致死,还以分葬、伐树等继续迫害其灵魂。但他最终受到惩罚,因果报应的宗教思想更显明。《孔》与《韩凭》、《韩朋》相比,除了在时代、人物姓名和迫害者身份和原因等社会学层面的故事有别以外,在夫妻自杀殉情、死后变成忠贞鸟或爱情树等故事模式和神话情节上基本相同。《孔》既然来自于韩凭故事,其历史真实更值得怀疑。 
此外,《韩凭》故事还在继续演变。三国时东吴有《陆东美》的故事,成书于南朝时的《述异记》载,吴黄龙年间,海盐陆东美与妻朱氏恩爱,寸步不相离,时人号为比肩人,妻子朱氏卒,东美绝食而死,家人将其合葬。不一岁冢上生梓树,两树相抱合成一树;上有双鸿,相伴而宿。孙权闻之,感叹不已,封其里日“比肩里”,墓名“双梓木”。东吴子弘与妻张氏也与此相似,二人十分恩爱,吴人呼为“小比肩”。在这里,恩爱的夫妻死后变成了连理的梓树和不分离的双鸿。与《韩凭》和《孔》相比,故事简化,没有受迫害的内容,所变的动物也不同,但变连理枝和比翼鸟的情节和故事结构还保存着。 
晋代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晚唐张读《宣窒记》记载较完整,故事说,上虞县女子祝英台伪装成男子游学,与会稽梁山伯同学。祝英台先归,二年后梁山伯访问祝英台时方知她是女子,于是请父母往聘,但祝已许嫁马家。梁山伯三年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英台出嫁马家时从梁山伯墓经过,祝英台悲恸万分,大地自然裂开,于是二人合葬。晋丞相谢安还上奏朝廷,表其墓为“义妇冢”。南宋时还增加了化蝶的情节,《天中记》卷十九:“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于国,封为义忠,有司立庙于鄞云。吴中有花蝴蝶,橘蠹所化也,妇孺以梁山伯祝英台呼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
下一条: ·[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