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铭铭]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1 | 点击数:32922
 

  近代“本土学者”之所以认为“礼教吃人”,那恰是因为其中“阶级不平等”是存在基础。作为“官方宗教”,礼仪的确是阶级性的。不用扯远,在回到荀子的“礼论篇”: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这不正是说,对于古代中国的“治人”之人,礼是从财富和身份贵贱来区分阶级的手段吗?对于接受了平等主义思想的“本土学者”而言,这句话已构成充分证据表明,礼仪乃是古代贵族欺世盗名的方法。若是我们的思想如此简单,那么,我们必定会立刻抓住人类学家,们的“小辫子”,说他们是“反动派”或“学术罪犯”。然而,诸如葛兰言之类的人类学之不求甚解,并非没有理由。他们没有多读《荀子》,他们若是都如同拉德可利夫-布朗那样集中于《荀子》,那他绝有可能引荀子接着说的一段话来反驳“阶级理论”。对荀子不能断章取义,要读前后文。他的那段文字,其实是这样的: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墨,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鹜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对于荀子而言,“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意思是说,礼仪制度崇尚的是适中,而非明显的“阶级差异”,“阶级差异”是要的,但过分了就违背了社会生活的原则。换句话说,说这句话时,荀子如同涂尔干,他要寻找的不是别的,而是差异之上社会生活的共同基础。荀子似乎特别了解人欲可能给礼仪带来的问题,于是,他也有接近于“文质彬彬”的说法。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这就是说,要成为彬彬有礼的圣人,既不能太质朴,也不能文过饰非,而要在人性与“美丽的伪装”之间寻找中间点。礼仪作为人性与“伪装”(文明)的结合点,既不排斥“赤裸裸的阶级差异”,又不主张这就是礼仪存在的宗旨。

  近代中国新士大夫之所以谴责或鄙视礼仪,宣明的原因是:他们反对“阶级”,可是,“阶级”一词背后,还有别的。他们认为礼仪这种古代事物,像是压在等待拯救的中国人个体身上的约束。“本土学者”从痛恨列强,到20世纪初期崇拜列强的价值观,经过了一个观念大转变。本为礼仪等级主义者的士大夫,此时已将国内的不平等视作是中国积弱的原因,又将国际的不平等归因于这个国内的不平等导致的积弱。他们开始痛恨等级制度。

  所有的心态都有存在背景,而背景也可以说是理由。

  可是,不能不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大转变将我们引向一个自相矛盾:一方面,自由与平等,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及借以批判我们的历史的概念工具;另一方面,人们也清楚,我们越是追求自由与平等,这些东西似乎就离我们越来越远。37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一个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总是把本来并非是为了约束人而设的东西看成是约束,把本来并非毫无理由的约束看成是枷锁。在这个心态下,对于礼仪,我们采取了接近于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认定包括礼仪在内的所有形式的文明,都是对于“我”的压抑。38

  而礼仪有它的历史。在礼仪之变中,理想固然常无法实现。有时,帝王与士大夫注重“阶级差异”,主张“礼不下庶人”,明白地是以己身的地位来压抑其他人的地位,有时,他们又“文过饰非”,主张“阶级差异”要彻底消除,社会结合才成为可能。

  “阶级主义”的礼仪,与“文过饰非”的礼仪,两种选择在历史上是有轮回的。而葛兰言所说的“官方宗教”,也并非一成不变。以朝代周期来看礼仪的变动史,可知在先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奠定了礼仪的制度思想之后,秦汉时期时而礼法合一,时而侧重礼治的“虚伪性”。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礼仪制度经过分立国的分别发挥,在统一时期得到综合,吉、嘉、军、宾、凶“五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度的完善上,得到了成熟。39宋元明清时期,一方面,宋建立的“义理”之说开创了这个时期的新综合(“官方宗教”与“民间宗教”的综合,有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君权没有恒常地把握在华夏人手中,辽、金、蒙古、满等族相继“入主中原”,为“因俗而治”、“向慕中华”,而制作官方礼仪。北方游牧民族及海外“诸番”的双重压力,又使宋明儒家不得不考虑文化认同与接近国族方式的社会-道德制度的营造。元、清侧重借助礼仪拓展帝制的天下涵盖面,出现恢复秦汉礼法的努力。

  从历史的大势来看,宋明理学是“礼不下庶人”阶段与“礼下庶人”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若是我们将葛兰言的“官方宗教”等同于“大传统”,将他的“乡村节庆”等同于“小传统”,那么,对于礼仪的文野之别,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历史时间性方面的认识。在理学出现之前,大小传统分立,界线分明;在理学出现之后,二者相互渗透,界线相对模糊。同等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官方宗教”与“乡村节庆”之间也处于不断相互矛盾和吸收的过程中,既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符号流动方式。40

  现代性已成为一种新的“大传统”,在它面前,以前的大小传统都可以被漠视、抛弃以至破坏,剩下现代性完整的自我,这个完整的自我拒绝互动,原子般“自在”。

  这一历史观太绝对。中国式的社会理论,要建立于历史的理解之上,而这一历史的理解对于这一绝对的历史观之反思,至为关键。

  关于礼仪,我说过,我更关心到底这类所谓“本土概念”,能否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概念。因而,从聚焦于礼仪理论的人类学,得出对于中国式现代性的反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跳跃于古今之间,我试图寻找是今不同于昔的方面,试图从比较中得出的理解,是一种基于历史对于社会理论的启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国人的论著,还是“胡人”的言说,无论是今人的评注,还是古人的历史,都围绕着一个学术性的讨论展开,各自发出光芒,在一个新的价值平台上,意义重生。仪式、宗教、礼仪这三个概念,成为我们比较的“关键词”,而在这三个概念背后隐藏的“社会”一词,则是我们的关怀。要得出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社会理论(而非基于当下政治的社会理论),如同任何带有世界关怀的努力,必定需要跨文化的比较。对我而言,在本来也属于相对性的欧洲经验成为世界经验的时代里,比较中欧,是一个更易于把握的切入法。

  我于是试探着:在古代中国的礼论与如今被奉为西方圣贤的诺贝特?埃利亚斯之间,是否有可比之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下一条: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
   相关链接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
·[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