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请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
——对话民俗学者郭永军、张士闪
  作者:记者 霍晓蕙   摄影/图:徐延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9 | 点击数:13471
 

  良俗要保护,恶俗要变革

  记者:民俗文化中积聚着民众的集体智慧,承载着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很多民俗都有益于美德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但世易时移,有些民俗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

  郭永军:民俗中也有良俗陋俗之分,因此存在着一个文化保护和移风易俗的问题。譬如我国各地都有类似让新娘子“尝生”的习俗,或是面条,或是水饺,故意煮得半生不熟的让新娘尝。问:“生不生?”新娘子要答“生”,大家就会心一笑,喜气洋洋。“尝生”不仅蕴含“早生贵子”的祝福,也是有意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闹新房”的习俗也是具有这种意义的,但在一些地方已脱离了贺喜祝福的本意,而蜕变成一种低级庸俗的闹剧,这种民俗的“异化”就不可取了。还有的地方,特别讲究葬礼仪式的繁复、排场,形成了“死人累活人”的怪现象。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民俗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民俗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地调整自身、拓展疆域。如何弘扬良俗,抑除陋俗,让民俗在今天获得新的活力,值得我们细思、深思。

  张士闪:我们在征文中发现,孩子们对民俗现象天然地具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精神。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的代维从“爸爸不磕头不回家”的记忆出发,对老家年俗、葬俗中频繁的磕头仪式感到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应记住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非要磕头吗?像城里的人们一样鞠躬,不是很好吗?”济南舜玉小学的侯同佳,有幸在微山县乡下亲身体验了一回“送火神”的仪式,兴奋之余,忍不住想对这一风俗做个改进,“送火神可以,但不要去烧原野里的枯草,那多容易导致火灾啊,而且枯草烧起来烟雾弥漫是有害环境的”,表现出当代少年对于环境保护所特有的敏感。博兴县第一小学舒在荣以前曾将“乞巧饭”误认为是“七巧饭”,直到在一个寒食节之夜体验了一回,才真正领略到这一习俗在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胆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并意识到它对于现今独生子女而言是别具教育意义的。

  郭永军:有的民俗,它的意义不是显在的,而是潜在的。比如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再如亲戚之间的年节走动,“泰山石敢当”石刻的设置,秃尾巴老李故事的讲述,正月里来跑竹马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系人心、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作用。

  张士闪:我们生活在民俗中,往往是如鱼在水而不自知,对于民俗文化的由来与意义缺少一种理性自觉。引导青少年关注民俗,不是让他们放弃现代的生活,而是调动他们以文化持有者的身份和眼光去审视身边的生活世界,关注文化现实,提升文化自觉。就此而言,这次征文活动虽然是指向青少年,但又何尝不是面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民俗保护总动员”。

  “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征文将继续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展开。本次征文共分为两组:大学生组以论文、调研报告或散文、杂文为主,字数在2000字左右;中小学生组字数与体裁不限(诗歌、小说除外)。邮箱地址:sdminsuxuehui@yahoo.com.cn;也可邮寄至济南市舜耕路46号齐鲁文化会馆八楼山东民俗学会,邮编:250002。投稿人须提供真实姓名、所在学校班级、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资料,并在邮件主题栏或信封正面注明“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征文”字样。征文截止日期:12月31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2007-11-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沟口雄三 孙歌]关于“知识共同体”
下一条: ·[汪晖 李欧梵]什么是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