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革春节的老命?长沙人不来神
——长沙过年旧闻系列之一
  作者:任大猛 曾霞   摄影/图:徐晖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8 | 点击数:10252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欢乐的传统节日。
然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打击,使一些国人失去自信心,
连春节也要改在阳历1月1日过,此举在长沙激起了轩然大波。

  

  文/任大猛 实习生 曾霞 图/徐晖铭

  1905年2月7日,旧历新年刚过,上海《时报》即开辟《风俗谈》专栏,热切呼吁:“我中国之衰弱,不仅政治上之失调已也,我中国近日之改革,亦不仅政治上之改革而已,风俗又宜急焉……政治者,由风俗酝酿而成……故但改革国政而不改良风俗,无益焉。”

  当年2月19日,上海《时报》上即刊载《长沙度岁风俗记》,指出长沙风俗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两年后,即1907年,天津和上海已开始改革过年风俗。1907年春节前夕,天津巡警局即发出通告,禁止市民在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在一个城市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而北京、上海也已开始废除拜年习俗。中国年俗革新的曙光初显,并向中国腹地的湖南省会长沙开始渗透。(《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此后数年过去,在杨昌济等名人日记中均可看到,长沙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和践行过年新风的倡导和实行。有一年杨昌济即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杜门谢客,闭门读书,减少无谓的拜年应酬,这是后话。

  坡子街土地公土地婆竟然各过各的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鉴于独立各省纪年方法的混乱(有用黄帝纪年者,有用干支纪年者等等)。孙中山建议以中华民国纪元,实行新历。此提议为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在1912年1月2日,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通电改用阳历(格利历),以阳历的1月1日为新年元旦。

  但阴历在中国已经沿用数千年,年关结账等都与阴历“捆绑”在一起。鉴于此情形,南京临时政府曾承认“新旧两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由此,在民国初年,新历之新年成为“政治之新年”,旧历新年成为“社会之新年”。

  不过,事情没有完,到了民国二年,即1913年,当时不少人,仍坚持在旧历新年隆重过年,当年一些以革命自诩的“愤青”便以商人作为靶子,称商人对于包含政治意义的公历新年漠不关心,而热衷于阴历新年,他们“不曰顽固,即曰反对民国”。

  因为在“愤青”们的眼中,旧历新年是前朝满清们过的节日,现在进入民国,而民国改用公历,怎么可以过前朝的节日?

  湘西慈利人吴恭亨在民国时著有《对联话》一书说:“反正(即辛亥革命后)以还,一律改行太阳历。康次由为吾诵长沙一土地庙春联云:“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吴恭亨说,在长沙城内,土地庙都合塑有男女像,男像为土地公,女像为土地婆,所以有人就以土地公婆,作出上联,来影射当时有人强迫人们过公历新年的时事了。

  吴恭亨《对联话》中并未指出这副对联出自哪条街的土地庙,但近年来,竟有人坐实此联出自坡子街的土地庙,可发一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长沙晚报 2010-01-08 D2版

上一条: ·[李小军 童晓玲]商业因素影响下的文化生产
下一条: ·网络调查:春晚看的不是喜欢而是习惯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