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6 | 点击数:17275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人类学有不解之缘。在上半个世纪,中国民俗学从发轫到初步定型的整个过程所积累的学术规范主要有两大渊源,其一是研究神话、传说、故事的人文学科,其二就是把民俗作为古代“遗留物”来研究的早期人类学。中国学者从这两个源头吸取思想方法,创造了研究中国民俗的成功例子,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闻一多的端午习俗研究。当民俗学在七十年代末得以重新恢复的时候,这些例子成为大多数民俗研究的典范,并带来了此类研究在八十年代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这两种学术传统在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中国民俗学的范式危机逐渐成为学界同仁关注的一个中心。在这个危机关头,当代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可能成为中国民俗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取向,可能成为中国民俗学最有效的生长点。

  一、中国民俗学的学术传统

  中国民俗学的学术传统是一些有深厚的国学根基的现代学者在借鉴西学研究中国民俗的过程中奠定的。这一传统可以分为西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国民俗学的先行者的研究范例来叙述。其中,影响中国民俗学的西学大致可以分为人文学科的传统和早期人类学的民俗研究传统;致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范例,我们只选择影响最广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顾颉刚)和端午习俗研究(闻一多)加以介绍。

  1、人文学科的传统

  西方人文学科影响中国民俗学并成其为学术传统的主要是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这一研究法经过神话学派、流传学派的探索,最后在芬兰学派的研究中得以定型。

  神话学派的卓越方法是历史比较研究法,它主要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从语言学中引申到神话研究之中的。 格林兄弟是奠定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成员,其中的雅各·格林(1785~1863)在1819年发表《德语语法》,后来又出版《德语史》,并在1835年发表《德意志神话学》,开神话学派之先河。格林在语言学领域通过比较印欧语系各民族语言的词素的异同,探寻原始共同语(印欧共同语或雅利安共同语)的存在,并由此推断,印欧语系的各种民族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是一个民族,即印欧民族,或称雅利安民族。这个雅利安民族在当时过着共同的生活,使用共同的概念。如"父"、"母"、"兄弟"等概念在属于印欧语系的各亲属语言中表达方式是一致的,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在印欧时代已经有了家庭;又如表达“犁”、“镰”等概念的词汇在印欧语系的各种现代语言或其历史形态中都是相同的,那么可以说,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在史前印欧时代已经开始从事农业。关于古代法律、风俗、信仰以及其他状况也都可以通过语言的历史比较加以推断。

  格林像在语言学领域中致力于构拟原始共同语一样,试图通过比较印欧语系各民族的神话而发掘出它们的原始共同神话。例如,印度神话中有一个神,梵语是 Diaush Pitar;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父、雷电之神是宙斯,原文是Zeus Pater;该神在罗马神话中称为丘必特,原文为Jupiter;北欧神话中非常英勇的战神是Tyr。这些神的名字看上去彼此互不相干,而且意义也都晦涩不明。但是,他们经过考证之后认为,它们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Diaush Pitar=Zers Pater=Jupiter=Tyr。再进一步考证,在所谓印欧时代,它们共同的原始涵义不是神,而是天空。神话学派研究者就是这样通过平行材料的比较而找到语言、神话的最古老成分,其方法就是通过比较而追溯历史。

  流传学派是十九世纪中叶在德国产生的,源出于民间故事研究。 这个学派认为,世界各地情节相近的大量作品是同一情节在各民族中间迁徙、流动的结果。这种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最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和东方学家本菲(T. Benfey,1809~1881)在研究印度古典文献《五卷书》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本菲在1859年出版了《五卷书》的德文版,并在长篇译序中提出了解释故事雷同的流传说。他把《五卷书》的每一个故事与世界各民族的大量类似故事进行比较之后认为,欧洲的口头和书面的故事并非欧洲原来所固有,而是起源于印度。这些故事在发源地既经形成之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向其他民族、其他地区流传。本菲认为战争、民族的迁徙、文化经济的交流,都能促成同一民间故事在不同民族中间流传。他的研究是通过分析各民族类似故事的情节和记录文献,得出故事最初的发源地和地域流传途径。

  二十世纪初开始形成的芬兰学派继承并发扬了神话学派和流传学派的比较方法,发展出民俗研究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 芬兰以阿尔奈(Antti Aarne,1867-1925)为首的民俗学家沿袭流传学派的理论,认为故事都是由一个地方流传到另一个地方,同时在形式上由简明向繁细的方向演化。其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实证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使命就在于广泛地、详尽地研究故事情节,具体确定情节最初的发祥地及其流传的地理途径。他们通过对散见于世界各地的情节类似的各种异文进行比较,根据纯粹式方面的特征,来探寻它的所谓“最初形式”和“最初国家”,同时力图指明它产生的时间和流传到其他地方的先后时序,还常常绘制大量的图表和地图以标明流传的路线。因此,他们的方法被称为“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他们则被称为“芬兰学派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下一条: ·[周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它[1]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