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前人的智慧。从事戏曲研究的不少前辈学者有着很好的文献学素养,他们研究的重点也多在戏曲文献方面,有很多优秀的成果。所有这些,构成了戏曲文献研究的良好基础。但是,学界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还不够,这表现在不少研究成果未能刊布。比如马廉、孙楷第、傅惜华等前辈学者的遗稿直到现在都未能全部公布。不少前辈戏曲研究者的著述如前面提到的马廉、傅惜华,还有卢前、杜颖陶等,未能得到较为集中、完整的整理出版,研究利用颇为不便,即使是已经出版的著述,有些由于出版较早,比如民国时期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戏曲论文,现在较难看到,难以充分利用。近几年,整理、出版民国学术文献已成为热点,但这一时期的重要戏曲研究成果被重印者极少,许多重要的学术资料被白白浪费。比如《剧学月刊》是一份具有很高学术品位的戏曲研究刊物,披露了不少重要的戏曲文献,刊载了不少戏曲文献方面的研究文章,这些资料现在阅读利用仍不是很容易,学界了解也不多,如能重印,则对戏曲研究当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些耗费了先辈学者许多心血的珍贵戏曲文献如不能充分利用,无疑是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戏曲文献的辨析梳理,才能完成戏曲文献学的构建。
显然,戏曲文献学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更多的学人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
注释: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页。
[2]王运熙《中国文学文献学》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张伯元《法律文献学》前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3页。
[6]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页。
[7]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8]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4、5页。
[9]黄竹三《戏曲文物的历史信息价值》,载其《戏曲文物研究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10][11]刘念兹《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序,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12]李伊白《复刊以来曲学研究概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3]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14]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第422页。
[15]李伊白《复刊以来曲学研究概述》,第128页。
[16]吴书荫《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冬之卷。
[17]康保成《盐梅记》前言,载其点校《惊鸿记 盐梅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
[18]俞为民《南戏流变考述》,载其《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27页。
[19]俞为民《论南戏与北曲杂剧之异》,载其《宋元南戏考论续编》,第85页。
[20]以上见黄天骥《从〈全元戏曲〉的编纂看元代戏剧整理研究诸问题》,载《黄天骥自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379、380页。
[21]参见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参见黄竹三《戏曲文物的历史信息价值》一文。
[22]参见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第二章《戏曲文物的类型与分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3]冯俊杰《戏曲文物学的兴起及主要成就》,《戏曲艺术》1999年第4期。
[24]俞琳《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戏曲研究》第四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第130页。
[25]李伊白《复刊以来曲学研究概述》,第130页。
[26][27]俞琳《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第130、131页,第116页。
[28]邓长风《戏曲文献学的呼唤———试谈清代杂剧传奇总目的编纂猜想》,载其《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459页。
[29]蒋星煜《〈西厢记〉文献与〈西厢记〉研究》,载其《中国戏曲史拾遗》,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64页。
[作者简介]苗怀明,1968年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发表过专著《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等。
(原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