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苗怀明]戏曲文献学刍议
  作者:苗怀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2 | 点击数:20887
 

 
  【内容提要】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戏曲文献学有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的必要,它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分支和基础,是一般文献学研究所不能替代的。与其他学科的文献相比,戏曲文献具有诸多自身的特点,如不完整、不稳定和多元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戏曲文献学的研究特色和方法。总的来看,戏曲文献学需要更多研究力量的投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戏曲;文献;文学;艺术


  顾名思义,戏曲文献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利用戏曲文献的学问。之所以在文献学之外再单独提出戏曲文献学这个概念,主要出于如下两个原因:

  一是文献学的普遍性研究无法替代戏曲文献的特殊性研究。一般文献学多建立在对各类文献归纳总结、辨析梳理的基础上,通常从整体着眼,注意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难以对某一类文献进行特别系统、深入的研究,兼顾某一类文献的特殊性,正如一位文献学家所说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各个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我们文献学不可能代替它们研究。”[1]一般文献学不仅不能替代各个学科的文献研究,而且就当下的研究状况而言,各个学科的文献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运熙先生就指出:“论述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的文献学著作,内容大抵都是综合性的,很少分科的文献学专著。当然,各门学科的文献和文献学,具有不少共通的现象和原理,但也有它特殊的情况需要着重加以探讨研究。……像中国文学这样一门拥有特别丰富文献的学科,建立专科文献学尤属当务之急。”[2]因此,对戏曲文献进行专门研究也就很有必要了。

  一是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学界对戏曲、小说、说唱等通俗文学文献的研究还很不够。一般文献学理论多建立在对经史、诗文等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专治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者并不多,故对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文献重视程度不够,了解还不够深入,涉及不多,其所总结归纳的一些有关古代文献的规律和特点通常不能涵盖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文献。即使是戏曲研究者,对戏曲文献的研究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实际上,不光是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文献,其他学科文献的研究也存在这一问题,比如古代法律文献,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描述的:“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古典文献学著作,毫无例外地都偏重于文学和历史,而置法律文献于不顾。”[3]

  仅从对“文献”这一概念的界定就可以看出戏曲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憾。不少文献学家在进行界定时,多强调文献内容的文字性和文献载体的书面性。第一次使用“文献学”一词的郑鹤声、郑鹤春在其写于1928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是这样界定的:“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4]此时,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研究刚刚起步,在文献学中所占的分量还不大,未能受到足够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其后戏曲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戏曲文献有着越来越丰厚的积累,但这些新的成果未能体现在文献学著作中。比如张舜徽先生虽然将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列入“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但不同意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以及考古挖掘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列入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认为“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5]。吴枫先生亦云:“现在图书、情报工作中,文献一词的涵义很广,通常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我们所说的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6]这种界定基本上将“文献”等同于古籍,显然范围过窄。后来有些研究者认识到这一局限,并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献的内容、形式以及记录文献的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重新对“文献”进行界定,比如洪湛侯提出:“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7]这一表述虽然考虑到文献载体的丰富多样性,但仍强调其内容的文字性。杜泽逊先生近年出版的《文献学概要》一书也有类似的界定,他认为“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他同时又指出,“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8]。上述诸家对文献概念的界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这种界定对经史、诗文、辞赋、小说这些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文献无疑是比较恰当的,但对戏曲这门包含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来说,则显得过于狭窄,无法体现戏曲文献的全貌和特点。因为戏曲除以文字记载的剧本、论著等文献资料外,还有大量非文字记载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其他文献资料,即通常所说的戏曲文物,如戏台、雕塑、道具、乐器、绘画等。这类非文字的实物文献对戏曲研究远较诗文、小说等学科重要,可以说与以文字记载的戏曲文献同样重要,都是研究戏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并非可有可无的边角余料。比如宋元时期虽然是戏曲的发育成熟期,但文字记载的戏曲材料相当缺乏,我们对这一时期戏曲演出、传播等情况的了解很多是通过一些残存的戏台、壁画、考古挖掘的戏俑等实物文献得来的,正如黄竹三先生所概括的:“中国戏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初形成时期和以后发展的各阶段中的演出形态,包括表演的场所、表演时的化妆、服饰、道具、乐奏以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等,由于史籍记载不详,或有偏颇、讹漏,因而不十分清楚,需要借助新发现的戏曲文物予以参订考证。”[9]如果将这些非文字形式的戏曲资料排除在戏曲文献之外,戏曲研究的有些问题就无法解决,出现很多空白。

  之所以出现对非文字内容的、实物形式的戏曲文献不够重视,一方面与传统文献观念偏重书面文字文献有关,一方面也与戏曲研究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长期以来,戏曲研究主要围绕剧本进行,所依据的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书面文献,如以刊本、抄本为载体的剧本、论著等。虽然也有不少戏曲史之类著作面世,但严格说来,大多只能称作戏曲文学史。文学是戏曲的要素之一,对其进行大量、精深的研究自然是必要的,但若以戏曲文学代替整个戏曲的研究,则就有失偏颇了。在戏曲文学研究一枝独秀、戏曲研究格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对戏曲文献的认识存在偏差,并反映在文献学中,这也是必然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韦凤娟]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
下一条: ·[叶舒宪]人类学质疑“发展观”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曹冰青]传统戏曲资源创新性发展路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
·浙江:时隔11年再育“越剧小百花”·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闭幕 近19万观众感受“沉浸式”戏曲艺术魅力
·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杭州拱墅首届大运河戏曲节:让老传统成为新潮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