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信息技术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
  作者:郑永晓 李铎 罗凤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2 | 点击数:16703
 

  古典文学研究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整理历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资料,包括汇集某个专题的资料、编纂年谱、撰写编年文学史以及作家评传等。这些工作本身既具有相当的科研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同样可以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利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对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资料进行定位并运算)技术,可以准确地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定位。这一功能在作家年谱的编纂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计算机在对相关古籍数据库进行智能检索的基础上,将该作家的所有资料按照先事件后作品的次序排列,就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年谱。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人工编纂,就有可能对某个作家或作家群的生平事迹给予快速而准确的梳理。同理,也可以将其运用于编年文学史的撰写。简单的编年文学史当然可以依靠人力完成,但如果这套文学史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写作年月十分庞杂,则借助于GIS便是最佳的选择。古典文学研究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都已有为学界所公认的结论。而现代学术愈来愈趋于精致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固然重要,对某些已有结论的观点所赖以推导的过程予以细致清晰的说明也很重要(借用蒋寅先生观点)。例如,学界公认东晋时士族南迁对六朝的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关文学史对此也有精到细致的阐述。但是,如果我们从现代学术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则无疑需要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更为细致深入的辨析。借助于GIS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定位哪年哪月哪些人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哪些地方,这些人及其后代的具体文学创作情况如何。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因人口迁移造成的文化、文学重心的转移及其以后的演变过程有十分清晰的把握。在微观研究十分精细的前提下所作的宏观研究也必然更具说服力。类似的研究手段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在文学史研究的很多方面,大到历朝历代的地域文学研究,小到某个作家的仕宦、漫游、贬官、流放以及与之相关的交游和文学创作等。诚然,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传统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多年来仍然集中在少数大、中作家的现状短时期内很难获得根本性的改变,这是由于单纯依靠人力必然造成的缺憾,而建立在精确数据检索基础之上的GIS系统则可以把所有能够确定的大小作家有条不紊地定位在相应的数据模型中,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研究。简言之,如果是对少数单个作家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则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用来研究较大范围或较长历史跨度的文学现象,则类似GIS系统这样的辅助研究手段的优势将尽显无遗。

  利用GIS系统及相关检索技术从事文学作品的原型批评研究,也将会出现单纯人工研究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我们知道,中外文学中某些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在后世会有各种各样的演变或模拟之作,这种演变与传播路径、传播地的文化背景、以母题为原型进行再创作作家的文化修养、个人爱好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考察某个文学母题的嬗变,当然应该把后世所有与之相关的衍生作品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考察。但是,由于眼界所限,单纯依靠人力去完成这样的工作难免挂一漏万。而依靠计算机的强大检索功能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便捷定位技术,便可巨细无遗地网罗到与之相关的各种体裁、各个时代的衍生作品,包括同时或后代的唱和、次韵、檃括或模拟改编之作,尤其是部分大型类书中原来不易为人所知的改编作品或是因刻印年代不同导致的版本有差异的文字都会呈现出来。这就为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古典文学研究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对文学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在这个层次上,以目前计算机所能达到的智能水平而论,尚无法实质性参与这些需要更多人类心智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工作,显示出计算机的局限。但是计算机所具有的数据分析功能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工作已经为第三层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如果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史,在具有足够多的海量古籍数据库支持下,即可对先秦以来所有女性作品,按民族、时代、体裁详尽排列。这样一种数据展示,本身即是对于女性文学发展规律的有力说明。另外,计算机对文学作品词频的统计分析也应有助于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当然,计算机技术适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远不止以上所言这些方面,在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史学科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计算机所发挥的功能伴随技术发展的快慢也会有粗浅与精细之分。但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学者完成上述工作的趋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古籍数字化文本的出现,可以在远比过去大得多的范围内极为便捷地搜集到相关资料,这就为对过去那些从不为人注意的作家进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学者的眼界将进一步扩大,所面向的作家和作家群体都将进一步扩大。所研究的对象、研究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新的研究课题都将出现或大或小的变化。计算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将是长久而深远的。

  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仅有数十年历史的计算机技术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强大的功能,我们尚无法准确预测。但是,正像任何事情都不宜绝对化一样,计算机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很多事情,但我们也不宜患上计算机依赖症,把什么事情都交与计算机完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古典文学研究自然更要如此。正像本文的标题所言,计算机与人类的智力互补才是事情的最佳解决途径。比如,利用计算机编排出的一部巨细无遗的编年文学史到底有多少学术价值可言呢?笔者认为,纯粹利用计算机技术编排出来的作家年谱或编年文学史,对于这样一个更注重人文精神和审美分析的学科而言,更有些像半成品的味道,是一个不完整的作品。尚需人力对其进行再加工,并贯注以创造性的思维和鲜活的思想,才是一部成功的著述。

  本文的宗旨绝非故意夸大计算机的能力,以为技术可以包办一切。在现代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与人的心智和审美能力相结合,才是未来学术的发展方向。学者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越来越强大的辅助手段加以娴熟的运用,便如虎添翼,成倍增强人对历史事件和文学史现象的把握分析能力。而让计算机实现这样的功能,不仅仅是IT界,更需要我们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借助日趋先进的IT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在学者们的心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日益频繁的未来,古典文学研究一定能够取得跨越式发展,再创辉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魁立先生访谈录
下一条: ·朝戈金:坚持多样性才能持久发展
   相关链接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一项基于 IT 笑话的跨学科研究
·[吉国秀 王明月 杨宏戟]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
·接续传统 关注现实 面向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