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田兆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1 | 点击数:18501
 

  有所不同的是,名录单列了“民俗”一类,共计70项,含节俗、祭典、庙会与礼仪服饰等,把民俗从民俗学学科中分离出来,颇令人意外。这些也是过去的民俗学的教材里的内容,为什么它们是民俗,而民间文学就不是呢?这是保护名录分类出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这样一个行为可能还会在不经意间对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伤害。

  中国的民俗学一开始就是民间文学作为自己的主打目标,而外来的资源如班尼女士的《民俗学手册》一开头也是民间文学居前,就算民间文学独立出来,民间的戏曲表演,手工技艺总归是民俗吧,为什么它们就不是呢?单列出这样一款民俗,是怎么考虑的呢?这样的单列划分,给人造成的错觉是:民俗就那么一点东西。这不仅与钟敬文先生等主张的民众生活事项不符,也与以民间文艺取向为特色的经典民俗学大异其趣。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的保护工作者对我们说,你们民俗学只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很重要的,并问:你们高校有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啊?这种误解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而归根到底,这是我们这些名录制定者的误导造成的。混淆逻辑上的种属概念,把一个大的远远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属的民俗的概念列在末尾,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这种错误在第二次名录中还是没有改变。

  是不是我们有比民俗学成熟的理论范畴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一件实践活动呢?现在看来没有的。对于已经有的理论体系置之不顾,并错乱其体系,而保护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又要想兴起炉灶搞理论建设,实在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民俗学学科是一项以活态文化传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矛盾吗?

  我们是抛开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固有范畴来另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还是据此更进一步拓展民俗学学科本身的空间?显然,我们应该在已经有的民俗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因为没有基础的沙滩是没有办法建立起理论大厦来的。

  鉴于民俗学民间文学类学科不断变换名目带来的学术混乱,以至于到现在弄得身份迷茫的事实,我们不主张抛弃民俗学再另起炉灶来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学科术语建构,弄得原来的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民俗学学科基础摇摇欲坠,而一个操作性的实践性的行为要建立理论模型也很难被学术界接受,民俗学不能重蹈覆辙,再一次迷失自我。当年,民间文学的研究者提出以民俗学代替民间文学,这样的提议被制度化,无论这种实践有多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制度一旦建立,也不可能天天变更。学科存在的约定俗成规律与语言的约定俗成一样,大家开始形成了基本认同,就要坚持下去。成熟的学科无论内容怎么变化,都应该坚持原来的学科名称,学者所要做的是在学科内涵方面不断深化,而不是无休止地变换名称。比如历史学学科,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几乎每过一个时期就会在对象,价值观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甚至对于过去做全盘否定,但是,中国古代史的名称从来没有人提出改换过。中国古代史不仅是历史学中间的强势学科,也是整个人文学科的支柱性质的学科。反之,不断在学科名称上花样翻新,这样的学科不仅自我不知所云,在整个人文学科体系里面,简直无足轻重。民间文学,民俗学目前尚没有从这样的境地走出来,这是非常值得吸取的教训。

  保护抢救文化遗产,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我们的祖先本来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比如汉初,抢救传世典籍,抢救口述文化,包括《诗经》这样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要是没有汉初的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文化遗产就会蒙受重大损失,我们就会永远地失去像《诗经》这样的文献,成为人类文化的遗憾。还有《楚辞》的传承,汉初国家也是有保护的,对于民间歌谣,当时也有保护的队伍和政策。这些,我们的民俗文化历史的研究也是一直关注的,这些经验完全是可以借鉴的。民俗学完全有能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保护活动提供支持。

  相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的宽阔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其实是一个狭窄的概念。民俗是一个内容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事象的集合概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对象,按照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那些濒危的,影响很大,有突出价值的属于“精华”的对象。这些“精华”也是民俗,现在政府提出保护这些“精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民俗学者积极参与,促进成功,这是本分。但千万不要以为是发现了新大陆,千万不要以为可以这是一件比一般民俗学研究更为重要的事情,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作民俗学学科份内的一项任务去研究,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下一条: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