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6 | 点击数:29046
 

  表面上看,非遗保护运动对于民俗学的意义有利也有弊。可是,只要我们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所有积极的一面都是暂时的、不能作为学术遗产留给后人的现世利益,而所有消极的一面都是致命的、难以修复的学术创伤。

  就学者个人来说,职称、职务固然重要,可是,这些个人的名利难道能作为学术遗产留给未来的民俗学者吗?当然不能。他们创作了数不清的“研究成果”,可是,政论性和时效性决定了这些“成果”随风飘逝的必然命运。

  各大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几乎全是顺应时势大潮而成立的临时机构。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这一个阶段可能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一个阶段自然会有下一个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老百姓常常说,“政府工作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当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就会变得无利可图。作为一次“运动”,非遗保护热潮很快就会繁华散尽梦落幕,那时,民俗学又将何去何从?

  民俗学历经百年,早已没有资格自谦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百年来几经起伏却始终没有大的发展,究其原因,与民俗学过于频繁的“运动”不无关系。每一次运动,除了造就一批投机分子,极少给民俗学留下值得后人继承和学习的学术遗产。历史似乎在提醒我们,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于好不容易走上了常规科学轨道的民俗学来说,很可能又是一次新的停滞与伤害。当然,历史难以预测,我们也不能排除民俗学在经历这场运动式“狂欢”的涅槃之后,将以更成熟的面孔重新回归到常规科学的轨道上。

(本文刊于《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注释:

  [1] 叶涛:《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有感(二)》,中国民俗学会网《雅俗簃——叶涛的博客》,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uid-4

  [2] 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及研究方向》,《美术研究》2002年03期。

  [3]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究处:《抢救和保护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综述》,《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4] 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艺研:《“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2003年02期。

  [6]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民族艺术》2008年01期。

  [7] 郝苏民:《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又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8] 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读书》2003年10期。

  [9]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2003年1月显然是一个非凡的月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启动。月末组建了第一届保护工程国家级专家委员会,在被聘任的27位专家委员中,民俗学专业教授占1/3。从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工程很快就与中国的民俗学发生了热线连接,于是民俗学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新热潮。”

  [11]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12]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3]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14]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民俗研究》2006年01期。

  [15] 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16] 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世瑜]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
下一条: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