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6 | 点击数:29489
 

  2.民俗学家对非遗保护运动的学术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定义在UNESCO那里被前后修改过好几次,其复杂过程暂且不提,2003年之前,UNESCO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称谓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

  民俗学界最早对此作出学术反应的,是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他在《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又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一文中,对“UNESCO 的号召、理念、操作、目的”[7]进行了辨析,并提供了国外的保护经验,以“花儿”为个案进行了说明。

  部分敏锐的民俗学家抓住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口头”二字,狠做了一批文章。2003年,尹虎彬、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刘宗迪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组以“口头传统与非物质遗产”为主题的文章,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朝戈金在《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中强调: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一直是整个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环节,“且由于口头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课题,所以,既往的成果较多地集中在这些领域。”“口头传统的研究,究其实质,不仅是特定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而且是知识哲学的思考。晚近在历史学界有了口述历史的学派,在文艺学领域出现了口头诗学的新枝,都是传统学术定制的突破。”[8]朝戈金是民俗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此文明显表现出要把“非物质遗产”与既有的民俗学学术结构相结合的意图,认为应该在口头传统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将民俗研究推向深入。

  学术研究是一种沉潜持久、需要假以时日的慢工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是一项由政府职能部门操持的,亟需拿出成绩来邀功请赏的急活。急活容不得细致讨论与论证,运动机器一旦开动,马上就得投入实践。所以,朝戈金们的理想只能是朝戈金们自己的理想,不大可能转化为政府的工作思路。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应该以最近的官方文件,也即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准,该公约是这样限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a) 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考量以上诸项,几乎全在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a)(c)两项更是民俗学研究的专门项目。只要是从上述领域出发寻找非遗专家,那么,过半专家将出自民俗学界。此外我们还知道,“许多国家的民俗学一开始就具有从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中抢救过去文化遗留物的学术取向,民俗学家在自己学科领域所做的工作,本身就是对民俗传统资料的记录、保存或保护。”[9]这也是为什么文化部在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时候,吸纳了大批民俗学家理由[10]。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荣誉理事长乌丙安均被聘为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旦升格为国家行为,必然衍生许多临时的机构和项目,同样,也必然衍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职位与头衔。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非政府组织机构名录中,中国民俗学会名列其中。另外,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中,有3位是中国民俗学会的著名青年学者:朝戈金、高丙中、巴莫曲布嫫。此外,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这些机构的首席专家,也多为各地的知名民俗学家。

  相应的头衔必然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各种各样的文件起草、没完没了的协商会议、无休无止的评估、评审与考察,让许多民俗学家疲于奔命(或者乐不思蜀)。广州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坦率地承认,这几年广东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评审工作非常频密,他现在的外出时间,比退休前还要多得多。比他更忙更累的,是受聘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专家委员会的民俗学家们。至少叶春生只是在广东转,而他们却在全国各地不停地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世瑜]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
下一条: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