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事画像主次的布局
有的画像中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作安排,以主要人物居中,为众人面向的焦点的布局;有的不显示尊卑,而是需要强调主要的人物而忽略次要的人物;有的故事重在描绘场景的主次。在画像中通过人物的位置、形体的大小和身姿的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主与次。
《嘉祥汉画像石》图44,在“周公辅成王”的故事中,成王虽然年幼但他是帝王,所以被刻画在画面中间的榻上,两边的周公和召公虽然年纪大,却是臣子,所以要恭敬地在两边侍奉。《武氏祠汉画像石》图48,画面分三格。上格的“管仲射齐桓公”的故事,管仲虽然身份不如齐桓公尊贵,但他是引发此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所以要突出他,将其安排在画面的中间。同书图47中的“泗水捞鼎”图,画面里的秦始皇没有因为为他是帝王而被突出,却把捞鼎的场面加大,这里要突出的是打捞出来的鼎,被伸出的龙咬断绳子坠落了。咬断起鼎之绳的龙才是故事的关键。
10、人物的中心所向布局
以上面提到的“周公辅成王”和“泗水捞鼎”为例,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大臣周公、召公,还是其他的臣子,都是站在画面的两边,而画面的中心是榻上的年幼的成王。是因为画像中的人物按照了尊卑的观念构图,成王虽然幼小,但他是天子;周公、召公虽然年长,然而他们是臣子。泗水捞鼎图中,并没有有秦王的出现而把他刻画在主要的位置,因为故事描绘的是捞鼎时鼎内出现了龙,主要表现的是龙咬断了系鼎之绳。桥上的众人,包括秦王都把身体与目光朝向了龙;龙才是焦点。二则故事中两侧的人物都面向中心,此种构图的法则,一直被后世的绘画所遵循。
11、地区或年代的差异的不同构图
有的同一故事画像,因为地区或不同年代的原因,它的组合与布局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以下通过所谓的“孔子见老子”图,作一介绍。《微山汉画像石选集》[17]图108是西汉晚期的画像,画面分三格。左格画像的上面有五人佩剑站立,下边是“孔子见老子”,中间有老子手拄弯杖,对面站立项橐,项橐身后为孔子。山东邹城卧虎山西汉晚期的石椁墓,[18]墓的西档板内侧左边,刻画持鸠杖的老子弓身注视面前回首望着自己的项橐。右边手持帛带的孔子,弓身注视面前下跪、抬起双手的项橐。《嘉祥汉画像石》图83,为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画面分二格。上格左边,拄杖者上有榜题“老子”,中间是推独轮车的项橐,右边站立的人旁榜题“孔子”,手拿二只雉。老子和孔子均弓身面向项橐,二人身后跟随着众弟子。
12、主要元件的构图方法
组成故事的元件,包括其中的人物、器物或植物或动物等,而任何一个元件不是任意添加的,是有选择的取舍,旨在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例如《嘉祥汉画像石》图44,画面的第二格“周公辅成王”的故事中,画面由成王、周公、召公和两侧的四位大臣组成;大臣是配角;同书的图127图分三格,中间一格为“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此画面就只有故事的关键人物,即成王、周公和召公。此种构图的方法,是汉代美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三、结语
历史故事的构图与布局和一般墓主的生活画不同,它是以精练的绘画语言,高度概括生活;或舍头去尾,或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取主要元素去表达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故事的组合、布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匠会根据个人的理解、故事的需要、事件的发展等作出适当的调整。每一则故事的刻画都那么传神,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浓缩的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12-12 17:2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