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辉]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
  作者:刘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5 | 点击数:15535
 


  汉画中的历史故事不仅再现了历史,还透露出时代的文化观、思想观。尤其是那繁简各异的构图和巧妙的组合,蕴涵着大量历史的和人文的信息。先民们通过手中之利器,不但刻画出丰富多采的画面,每一则汉画的背后,都透露出古人的匠心,蕴藏着对艺术追求的轨迹,是一部可视的汉代美术发展史。

  一、汉画中的历史故事概说

  从目前出土的汉画看,以山东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数量为最多,其次是河南,苏北、皖北、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及浙江等地也有不等数量的发现。历史故事的构图形式多样;即使是同一个故事的画像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起到赞颂和教化的作用,比如有些胡汉战争图,是为歌颂汉朝的将士抵御外侵,战胜匈奴的刻画;教育借鉴的题材,则是以画的形式对人们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它们的出现,既与文化相关,又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山东是儒家的发祥地,注重儒学教育,因此出土的历史故事题材相对较多。不同墓主的文化修养、地位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刻画符合身份或者喜好的题材。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历史故事画渐多,而且集中在画像石祠堂中。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胡汉战争、泗水升鼎等是祠堂类画像中最为常见和程式化的几种历史故事,孝子烈女义士刺客故事还很少见。”[1]

  即使是同一个历史故事,各人利用它的目的也会各不相同。既有人们个性化的设计,又有追求时尚而绘制的流行历史故事。如“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汉武帝曾经送一张此图给霍光,目的是让其辅助幼主“行周公事”。(《汉书•霍光传》)民间则不可能有机会辅佐幼主,只可能是告诉臣民们安分守己,共同维护汉朝的天下。也有的学者认为有的历史题材有辟邪镇墓的功能,“‘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和‘完璧归赵’故事之所以出现在画像石中,只是为了借用这些故事表明主人公的身份,而他们足以辟邪镇墓的力量才是墓葬设置者选择他们的真正理由。”[2]这是个新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还有的学者认为有的故事是墓主针对其“死后家庭事务的强烈关心”而设置,[3]“女子一旦寡居,她自己的父母常常会建议甚至强迫她再嫁。”[4]“武梁祠上的曾子故事明显地针对丧父的儿子,教导他关于对母亲行孝的重要性。这幅画像和‘列女’系列的第一个故事相互呼应前者教导一位寡妇尽其职责,照顾好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这两幅图因此一起展示了理想的母子关系,暗喻着这两位历史人物——寡妇梁高行和丧父之子曾参乃是武梁之妻及其后代的楷模。”[5]巫先生这里所指的祠堂建造者似乎是武梁本人。但从武梁碑的铭文可知,祠堂是在武梁去世时其子孙请人建造的,[6]所以,巫先生提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何况人正常死亡后的年龄一定是年迈的夫妻,不可能再改嫁;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死者没有机会再去关心刻画死后所雕刻的内容;即使是预建寿冢者,祠堂中许多的故事画像为何独此图具有深奥的意义?

  二、历史故事的表现手法与组合

  汉画中历史故事的表现手法多姿多采,笔者经过梳理,把出现的形式大概归纳为以下几类。

  1、表现正在发生时的故事

  此类画面的刻画是以直观的形式,描绘出较为简单的正在发生的故事情节。如《武氏祠汉画像石》[7]图51(见图2)中格的“赵盾救灵辄”,画面中间御者坐在车上,赵盾下车施舍食物,右边树下的灵辄举手跪受。描绘的是晋国卿赵盾见到路边的灵辄因饥饿倒地,就下车施食对其予以救助的故事。武梁祠后壁中的“邢渠哺父”图中,邢渠正在跪地捧碗给父亲喂食。故事无复杂的发展情节,仅呈现出人物之间直接的相互行为或关系。

  2、表现故事的结果

  艺匠把故事发生前的情节舍去,着重描述事件最关键和最有意义的结局。例如《武氏祠汉画像石》图57(见图68),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第一格的左边是“季札挂剑”, 画面中季札身后有一随从,季札跪在墓地前,墓上插一宝剑。描绘季札出访徐国时,其国君对季札的佩剑爱不释手,季札因为还要出访别的国家,就暗在心里把佩剑许诺给了徐君。但在完成使命路过徐国时其国君已去世,于是重言诺的季札把心爱之剑放在了徐君的墓前。画像中故事的开端被舍去,着力刻画了季札遵守“信义”的结局。而且以宝剑为焦点,以坟墓作为辅助说明物,把季札的品格形象地展现出来,实现了说教的旨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12-12 17: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邱硕]神话资源的共享与争夺
下一条: ·[林岗]荷马问题:一个西方学术史的故事
   相关链接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戴福士]李岩故事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李晓倩]汉画像中的戏车研究
·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海内外学者在河南研讨“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
·[汪小洋]汉画像石中的女娲·[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
·一段历史故事一种人伦温情 传统节日不再黯然失色·[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