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郢]唐仲冕《岱览》与泰山石刻学
  作者:周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13101
 
其次是一些碑文校录不精,一些名碑失于载录。
《岱览》在校录碑文上,既有精审之篇,也多草率之处。以卷六所录《天贶殿碑》碑文,其中脱漏、讹字,便达三十七处之多(据严承飞《岱览点校》校记)。未免失之太疏。又如卷三十二所录唐《佛像碑记》,标注“缺”文之处多达二十余处,我用原石对勘,发现这些缺文大多可以辨识,经我重录后的此造像记缺字甚少。可见唐录亦非件件精审不移。
还有一种情况,即一些名刻在唐仲冕时仍然存世,但或因艰于辨识而摒而不存,或因误判价值而弃置不录,成为《岱览》石刻著录的又一遗憾。这方面可以举三个例子。一、岱顶振衣冈《严公礼岳祠记》,《岱览》卷十著录云:“右刻,己酉七月杜仁杰撰文,商挺真书,在斗仙岩,为‘振衣岗’三字所掩。”现经实地察看,《礼岳祠记》虽确为“振衣岗”三字所掩,但掩而未尽,原刻三百字中,所损不足六分之一。此刻为杜仁杰重要佚文,唐氏不加细录,未免太疏。二、《岱览》卷九在著录大观峰“从封诸王从臣题名”中提及上覆有“蒙古字”。泰山之巅有少数民族文字刻石,此点各金石书绝无道及,实为探究泰山与民族文化交流之重要关目。唐仲冕纵不能识读其文,也应大书特书,予以专条著录,但其书除于论唐人题名时偶尔提及外,再无只字叙述,使人颇疑其识力不够。三、陶山石刻为唐仲冕著录重点,却也时有遗珠之憾。唐开元间所刻《优婆夷阿刘造浮图铭》,立于幽栖寺,是今知最早一方记述“杞梁妻哭齐长城”的碑石,而唐仲冕亦弃之《览》外,未免有求诸千里而失诸眉睫之叹!
最重要一点则是考论缺少通识眼光,史观颇多陈腐之处。
如《岱览》卷三十二著录有《唐·贞观佛像记碑》,唐仲冕考论云:“右碑,在韦驮殿南墙下,高二尺五寸,阔三尺二寸,上半刻三佛像,残缺不完。案碑文义,似叙其祖父官勋。立碑年月无考,土人以有‘贞观’字,呼为‘贞观碑’,今仍之。”语多泛泛,鲜所发明。今按此碑记中有“横行静海水之戈,直踢扫辽城之障”语,为唐初征高句丽战事之反映,此碑为存世不多的反映唐初征辽的题记,于探究七世纪中韩交往大具关系。唐仲冕作为唐文专家,而不能揭出此点,其史学眼光远逊于同代钱大昕等人。二、同卷所录唐《陀罗尼经幢》,前称“经文未录”,后考称:“右幢八棱,立于殿前阶台之东,高五尺二寸,有盖有座,俱镂花纹。”仅及形制而未及内容。按此幢今移存岱庙,其前“赞语”中涉及黄巢起义军转战陶山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记载黄巢事迹的刻石。唐仲冕于此文即一字不录,考识也绝不言及,不能不视为其考史证石之大失!
而唐仲冕在石刻研究中显示的历史观,较其时人也多陈腐落后之处。今举示一例:卷九著录金濮国长公主登岱题名云:“皇姑濮国大长公主□□□□,同驸马浚州防御蒲察,敬诣岱岳,焚香致礼毕,明日遂登绝顶,拜于玉仙祠下,时明昌元年三月十二日。”唐仲冕于石刻后发论称:“案妇人出门祷祀,非礼也,况王姬乎!题名岩石,亦可耻矣。《金石文字记》录灵岩诗,有元至治年忽都虎郡王太夫人八达氏诗二句云:‘岩前松桧时时绿,殿上君王岁岁春。’大字刻之,尤堪一噱。”唐仲冕所处的乾嘉时代中,早已有众多思想家开始推崇女性的才能与作用,甚至发出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红楼梦》第一回)的赞叹,而唐仲冕则仍对金元女性登岱题诗梗梗于怀,斥之为“可耻”,其妇女观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更为可惜的是,唐仲冕只顾对女性石刻作肆意谩骂,却大大忽略了此类石刻所蕴之历史价值,——在泰山石刻中频频出现了金元贵族妇女登岱题名题记(除唐仲冕所举金濮国公主、元八达氏夫人,类似石刻还有灵岩寺大定十五年唐国公主谒寺题名),实缘于当时塞北民族风习。据元人孔齐《至正直记》卷一“妇女出游”节云:“人人往往习染不美,皆由出游于外,与妇客燕集,习以成风。始则见不美者诮之,终则效之。”可窥一时女性风尚。濮国公主之登岱游观,本是出于其族旧俗,而其题称“拜于玉仙祠下”,则显示了此际女真民族业已接受了泰山玉女信仰,是探讨泰山崇拜影响到少数民族的绝好史料。唐仲冕对此紧要消息茫然不察,徒发毫无价值的道德评判。使人感到此时的史学家唐仲冕,已为道学家的唐仲冕所蔽!
唐仲冕《岱览》于泰山石刻研究虽存有以上不足,但就其整体而论,却无愧于乾隆朝岱刻研究的集大成之书,许桂林在《岱览跋》中称此书:“凡诸碑碣,亦有等差,或已佚仍题,或见存弗载。尽斟酌之善,比郦(道元)魏(收)而更审;寓品别之权,视欧(阳修)赵(明诚)而尤核。”后二十二字,若用以概括唐氏《岱览》的泰山石刻学成就,仍是十分恰当的。
 
注释:
①唐仲冕,字六枳,清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幼从父唐焕宦游山东,其母卒葬肥城陶山,仲冕遂结庐母墓之侧。乾隆四十六年(1781)主讲泰山书院。其间“历扪葛攀萝之险,亲历岱畎”,以十馀年之功,编就《岱览》。后中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历任陕西布政使,权巡抚。所著除《岱览》外,尚有《陶山文录》、《陶山诗录》等。详拙作《东岱寰中秀,图经手自编——清代泰山学者唐仲冕》(《肥城春秋》第六辑,1988)及李少静《<岱览>及其撰者唐仲冕》(《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3期)
②《岱览》石刻著录及所作考释,有半数以上与金棨《泰山志》文字相同或相近,这便存在一个孰创孰袭的问题。以成书时间而论,是唐《览》在先(乾隆五十八年)而金《志》在后(嘉庆三年);但若以刊刻时间而论,收入金《志》这些考释文字的《山左金石志》在先(嘉庆二年)而唐《览》在后(嘉庆十二年)。金《志》中明确提到唐《览》(见卷二十《叙录》),而唐《览》中则未提及金《志》或阮《志》。从这种状况看,似是金《志》因袭唐《览》。但经细加对勘,却也自唐《览》中发现不少因袭金《志》的内容。如西晋《孙夫人碑》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棨幕客江凤彝所发现,此为金《志》石刻著录的一个新收获,而唐《览》也将此碑列入其书卷二十三。其他如唐《览》卷二十五《建辟支塔题名》引朱文藻考,卷二十四《唐灵岩寺碑》引黄易藏拓,也应采自金《志》(朱文藻为金《志》参修者;黄易为金棨友人,其访碑泰山在嘉庆二年)。总之,唐、金两书存在相互借鉴、袭取之处,多条归属,破难明晰区分。因此本文在论列唐仲冕泰山石刻研究得失时,尽量不以两书雷同部分为例。
(原文刊于《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泰山周郢的BLOG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龙本坤]谈谈民俗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认证和适用
下一条: ·[邱硕]神话资源的共享与争夺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程鹏]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旅游民俗学视野下的泰山遗产旅游景观研究·[陈慢慢]“父戴子冠”:宋真宗泰山天门遇三将军传说考论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
·[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
·第三届泰山文化与泰山文献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
·[刘晨]泰山府君“东渡”日本考·[贾国立]新冠疫情下大石桥村泰山老奶奶信仰的求平安仪式活动研究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第三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泰山学院成功举办
·[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叶涛]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俊领]“迷信”,还是民俗:如何看待中国民间的信仰礼俗?·[叶涛]从国家宗教到民间信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