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侗族民歌展演受众的作用
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或传承,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展演”,在情境化的展演过程中,接受主体是整个活动的重要部分。“接受主体的 “同时在场”,使得人们对侗族民歌的理解、认知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记忆中被充实和丰富,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共鸣中得到个人感知经验的调节。”[2]因此,无论侗族民歌在何种场域中展演,其受众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3.1传统展演场域中的受众作用
在传统的展演场域中,接受主体的作用相对复杂,在某些场域中,受众的影响作用表现明显,例如在鼓楼里、山坡对歌、月堂坐夜时,歌者非常重视听者的反应,往往会根据听者的表情、要求适当调整自己的演唱,而其中的听者也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这在对歌中表现最明显。然而,在另一些场域,比如在自家吊脚楼或在萨堂里,听者的影响几乎被排除,歌者处于自我状态,自娱自乐或是唱给神灵听。这时,以他人为主体的受众处于次要地位,其对歌者演唱侗歌的行为基本没影响。例如,《嘠玛茫道时嘉》这类的祭祀萨神的歌唱,在一般场合是不能展演的,也是不能随意改动的,虽然实际上在场的村民才是其听众,但是他们在这一展演场域中却丝毫不起作用。
3.2新兴展演场域中的受众作用
在新兴的展演场域中,接受主体的地位突出,其作用也很明显。新兴的这些展演场域均设置了舞台,通过舞台使歌者与听者有了明显的区分,现代意义的受众群也因此而形成。“台上展演台下看”的观念已普遍被侗家人所接受,但是受众的参与性并没有减退,相反影响力有增强之势。一方面,受众开始影响侗歌展演时间的设定。传统的侗歌演唱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然而现在表现出极大的自由性,只要有观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展演。另一方面,受众左右着侗歌展演的内容设定。根据受众的期待视野调整展演内容,普遍存在新兴的展演场域里,而在民族风情园之类的旅游场地中的侗歌展演更是突出。
事实上,听众参与着展演,并与展演者共同组建成一个展演舞台,作为侗族民歌接受主体的听众是与歌者相对的另一重要的构成因素。在不同的展演场域中,侗歌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们不同程度的调节、影响着侗歌展演的内容和形式。随着侗歌舞台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大,侗歌受众特别是外族受众的作用将逐渐增强,侗族民歌文化的诸多传统将会面临严重挑战。
参考文献
[1] 冯祖贻.朱俊明等.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44-186.
[2] 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J].文学评论, 2004,1:147.
[3] 叶舒宪.文化与文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2: 153.
(陈曦: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师,广西南宁 530003)
(本文刊于《新西部下半月》 2007年第11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金月芽期刊网 2007-11-2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