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外拍花木兰大赚 传统知识遗传资源亟待立法
  作者:记者 姚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1 | 点击数:4714
 


  好莱坞把花木兰故事拍摄成娱乐大片赚取了数亿美元;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被日韩数十家公司分别注册为游戏商标,中国企业要开发此类游戏,需支付巨额使用费

  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亟待立法保护

  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国人一向很重视对它们的“传承”与“保存”,对它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却极其薄弱

  我国的传统知识、遗传资源领域知识产权立法滞后,应该尽早考虑通过立法实施保护。这是国务院法制办科教文卫司副司长刘晓霞近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提出的。
 

  美国好莱坞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故事,拍摄成娱乐大片赚取了数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被日韩数十家公司分别注册为计算机网络游戏商标,以后中国企业要开发此类游戏,需要向这些商标权人支付巨额使用费。

  日本在得到中国宣纸工艺秘方后,如今,日企已基本垄断国际上高端宣纸市场。

  我国中医中药的许多药方,如今也被美、日等发达国家用现代生物科技加工后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

  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国人一向很重视对它们的“传承”与“保存”,对它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却极其薄弱。

  在本届商标节上,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展开的议题成为一大热点。刘晓霞指出,法律制度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是实施《纲要》的先导和支撑。日本为配合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仅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还为了改组其法院系统的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修改了其《民事诉讼法》。其各知识产权专门法律的修改更是极为频繁。以其版权法为例,日本从1991年到2006年每年都修改其版权法。15年间其版权法大大小小修改有26次之多。“这足以说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刘晓霞说。

  “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国际协调中的热点。”据刘晓霞介绍,在此问题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见分歧很大。在国际协调的结局无期的情况下,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秘鲁、巴西等,已经通过国内立法对其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实施了保护。我国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地理标志是我国的优势领域。建立起相应有效的保护制度,对增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来源:法制日报;本报记者 姚芃)

  链接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设计、标志、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以及其他一切来源于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智力活动,基于传统的革新和创造成果。

  “遗传资源”是指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即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9日 10:09

上一条: ·WIPO与演员和音乐家携手促进表演者权利
下一条: ·[郭禾]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相关链接
·[Chiara Bortolotto]“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1年会·[李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周林]加快制订“民间文艺”版权条例·潘鲁生:加强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刘金龙 张明慧 张仁化]彝族生计、文化与林业传统知识:以云南省南华县为例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专家: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活着”用着才是真正保护
·全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一套传统自然学
·[周林]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周林]民间文艺呼唤法律保护
·非遗的知识产权之惑·皮影戏《花木兰》获国际木偶大奖
·“中国史诗传播要找到利益平衡点”·[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衔接的几个问题
·[施爱东]隔断保护 自缚手脚·[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