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间信仰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一种民俗现象,曾经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甘肃陇中地区为研究个案,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关键词:象征;仪式;民间信仰;陇中地区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长期生存于“边缘”的民间社会在中国占据着相当的版图,在其内部遍布着无数大小不等的“民间信仰圈”。深远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民众基础使民间信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断裂,并且在传承过程中还不时地进行重构和发生流变。自20世纪冠之于“愚昧”的偏见,紧接对“迷信”的破除,民间信仰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新世纪之初,人们看到的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民间信仰的大量消失,或者为其他宗教信仰所替代。用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它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史关注的重点,万万不可如古代圣人那样既‘不语怪力乱神’,又‘敬鬼神而远之’地鄙弃民间文化了。”[1]
甘肃陇中地区地处甘肃中部,是秦陇文化的一大版块。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文化过渡带”的特殊位置,既要受到“正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又由于地缘因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冲淡和变异。甘肃陇中地区的文化现象和民俗生活不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色,而且也成了中国北方汉族民间文化的典型。历史上的“文化过渡带”和现实中的“社会滞后区”使这一区域成为一个民俗研究的“重镇”,从而为人们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在甘肃陇中地区,遍布各个村落的庙宇和浓重的民间仪式体现了民间信仰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民间信仰在当地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民间信仰和仪式活动的背后隐匿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凸现于多神信仰中的崇拜意识
一般情况下,所谓民间信仰就是把各种传统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神灵进行拆分、重构与整合,形成一个多神信仰体系,因此,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个多元信仰体系的内部必然会出现诸多的神灵,“这些神灵,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外来的,有来自某个宗教的,也有来自世俗创造的,有远在高天幽冥的,也有杂处人间的。”[2]在众多神灵的信仰中折射出人们的崇拜意识,由于民间信仰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多种崇拜意识也就隐含其中,这些崇拜意识是民间信仰维系的主要支柱,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象征体系。多神信仰体现的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自发想象及其具有民间意味的阐释,人们依照种种崇拜意识不断地建构自己的信仰空间,以便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民间信仰体系。在民间信仰中体现的崇拜意识主要包括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女性崇拜崇拜等。
1. 自然崇拜
远古社会的人们面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认识、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便产生了对自然蒙昧的认识和神秘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崇拜,于是人类在自然崇拜意识的驱动下生发出一个“信仰群像”。民间信仰中众多的“神灵”与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不无关系,因此不同地域会有各自独特的信仰,在山区信仰山神、海边敬奉水神、西北普遍盛行灶神崇拜、西南大多存在的火塘禁忌。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事物经常唤起人类对它们的不断想象和无限思考,经过幻想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意识又作为一个“镜像”,反观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天地信仰 甘肃陇中地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存在着天体崇拜,有天宫和玉皇大帝的传说,也出现了北斗七星、南斗陆郎等神灵。把每年的正月初九定为“天日”,在这天人们要祭祀天,过春节时要在堂屋外面的前壁上贴“天官赐福”的字样。在民间信仰中与天相对应的是地,每年正月初八在甘肃陇中地区称为“地日”,人们通常把土地信仰和山神信仰联系起来,把土地神安置在山神庙中,合称“山神土地”。他们认为山上的野兽和林木等归土地神管理,因为人类社会经历过猛兽的威胁,人及其牲畜在山上劳动时有被野兽吃掉的危险,希望得到土地神的保佑。甘肃陇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当地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说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形成了天地信仰。
山神信仰 由于甘肃陇中地区是一个山区,出门就能看见山,几乎在每个村落都有山神庙,山神信仰也是该地区自然崇拜的一个组成部分。“闸山”既是甘肃陇中地区山神信仰的一项年例活动,又是一种禳灾仪式。山地气候导致了在秋收时期频繁遭受雹灾,这给以农业为生计方式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各个村寨要进行“闸山”仪式,以便实现禳解雹灾和驱除虫害的愿望。当地人普遍认为经过“法事”的山头会阻挡冰雹的降临,保护山上的庄稼。同时用在仪式中用鸡血蘸过的五色小旗插在庄稼地里,以防虫害发生。
水神信仰 龙是中国民间的图腾崇拜物,而且人们总是把龙和水联系起来。尽管陇中地区干旱少雨,也没有大的河流与湖泊,但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对当地严酷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描”,人们出于对旱涝灾害的本能的恐惧,当地普遍存在着龙王信仰。到了春节期间,一些懂得历法的人常用“几龙治水”来推算和预测来年是否干旱。每逢遇到大旱,向龙王“求雨”是甘肃陇中地区的重要习俗,除了要举行过会、还愿等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之外,人们还要把龙王从庙里抬出来,揭开轿子的顶盖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2. 英雄崇拜
英雄崇拜是深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浓重的情结,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英雄崇拜,在全国流行的岳王、关羽等有关英雄的信仰是最好的例证。关羽、伍子胥、李白等历史英雄的祠庙遍布在甘肃陇中地区,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在当地的民间信仰中,《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人物居多,比如杨戬、赵公明、闻太师、三霄等。每一位人们敬仰的神灵几乎都与历史英雄有着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幻的艺术形象,都是人们的“信仰客体”,人们从来也没有把现实和想象分离开来。因为《封神演义》在明清年间在中国流行,“封神榜”显然符合中国民间社会的“民间思维”,而且对广大民众来说,充满神秘的感觉,因此他们把大部分的神灵追溯到“封神时代”,而且中国的民间社会一直对现实世界和艺术想象难以区分,在他们看来在凡是进入“经典”中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记载,因此把文学和历史经常混同在一起。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在民间信仰中的英雄信仰是由于英雄为当地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出自对英雄的纪念和敬仰,从而修筑庙宇,尊为神灵。然而在甘肃陇中地区,因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的选择,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宗教信仰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的汉民族当中没有扎下根基,民间信仰成了人们的一点精神依托,一些与民间信仰及其相关的仪式为生活注入了活力。实际上,甘肃陇中地区几乎没有在本土产生的英雄,即使有也达不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度”,人们只能“借用”在中国“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作为神灵来敬奉。同时,作为信仰所具有的神圣和崇高,人们凡是把在当地流传的英雄故事,无论是来源于历史的真实,还是出自于艺术的虚构,只要在当地民众心目中越是具有神奇的威力,他们就足以做当地的神灵了。一旦这种民间信仰的系统建立起来,在一定的时段中就具有了较大稳定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