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
——对神话界定的反思(之一)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9 | 点击数:14913
 


  内容提要:针对目前神话学界流行的对神话的界定,反思这样的问题: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将“神圣性”作为神话的一般特质是否有助于神话的研究和神话学的建设?以求引起对已有神话界定的进一步反省和自觉。打破“神圣性”的限制,既有助于解决古典神话研究中名实不符的矛盾,也有益于研究者突破古代与现代、神圣与世俗、本真与虚假等的壁垒,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更灵活开放的眼光,从而有益于今天和未来的神话学建设。

  关键词:神话;神圣性;反思;自觉

  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神话最重要的性质和特征?这是每一个神话学者在开始他的研究之前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一般人在接触神话学意义上的“神话”时首先要弄清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学科用语,要回答“什么是神话”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曾经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1]这些定义,往往是学者们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语境中,从自身的研究经验或者所考察的某个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神话讲述现实的基础上,总结和抽象出来的。由于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和对神话的认识多有差异,而且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对于“神话”的观念也常有不同,所以神话的定义也往往异彩纷呈,对神话的界定因此成为神话学中歧义最多、也最难有定论的问题之一了。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曾经感叹说:“在所有用来区分散文叙事作品类别的语词中,‘神话’是最混乱的了。困难在于它被讨论得过于长久,并且在太多的不同意义上被使用。”[2]

  由于对神话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定论,所以大凡聪明的神话学者,往往会在著述时或者自己直接下一个关于神话的定义,或者引用比较中意的其他学者对于神话的定义,而巧妙地回避陷入“界定”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但是笔者不揣陋拙,依然想在这里再谈神话的界定问题,特别是针对目前神话学界流行的对神话的界定,反思这样的问题: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将“神圣性”作为神话的一般特质是否有助于神话的研究和神话学的建设?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要为“神话”重新下一个完满而能够被广为接受的定义——这样的追求显然是自以为是——而只是力求引起大家对已有的神话界定的进一步反省和自觉,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以裨益于今天和未来的神话学建设。

  在诸多关于神话的界定中,一个最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神话是神圣的叙事(sacred narrative)。这一表述包含着这样的意思:神话中叙述的远古事件不仅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而且神话的讲述是在庄严崇高的气氛中进行的,其讲述场合常与神学和宗教仪式相联。这一表述比较早地被著名的人类学家、功能学派的先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所提出。他在1926年发表的《原始心理中的神话》(Myth in Primitive Psychology)一文中,描述了特罗布里安德岛上的口头故事的种类:一种是“库夸乃布”(kukwanebu),,一种是“利薄窝过”(libwogwo),一种是“里留”(liliu),这三种“土人自己的分法”大体相当于幻想故事(fairy tales)、传说和神话。其中第一类故事“是说来消遣的,第二类是说得认真而且满足社会野心的,则第三类便不只看作真的,且是崇敬而神圣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作用。” [3]马氏说神话是“神圣的”,主要是指神话常常与相关的宗教仪式密切相联,比如在预备航海、检修旧独木舟和建造新独木舟的时节,需要讲述神话以为“典据”;死者还乡的周年宴会临近的时候,要讲述人类返老还童的本领如何丢失了、死后的灵魂为什么必须要离开本村和家人、为什么灵魂一年要回来一趟。[4]

  许多学者认为:马氏基于特罗布里安德岛的民族志考察而得出的这一结论,对后来在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中形成“神话具有神圣性”的广泛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5]以后,有关神话具有神圣性的表述也日益清晰。比如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坚持认为神话是神圣的叙事,那些缺乏信仰基础的叙事都不能称为神话。[6]1984年,他编选了一本西方神话学论文选,里面选入了许多名家从不同角度对神话的研究成果,他将这本后来发行颇广、影响甚大的论文集命名为《神圣的叙事:神话理论选读》。[7]在该书的“导言”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8]并指出其中决定性的形容词是“神圣的”,它把神话与其他的叙事性形式例如民间故事等区别开来。这本论文集里收录的多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提到神话的神圣性质。比如威廉·巴斯科姆(William Bascom)依据许多人类学家的田野记录,将神话的特质概括如下:

  神话是散文的叙述,在讲述它的社会中,它被认为是发生于久远的过去的真实可信的事情。它们被忠实地接受,被告知是可信的,它们还被作为权威加以引述以解答无知、疑窦或不信任。神话是信条的化身,它们通常是神圣的,并总与神学和宗教仪式相结合。[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胡万川]工作与认知──关于台湾民间文学
下一条: ·[刘宗迪]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