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是中韩共享的节日,但两国侧重点有不同。中国重清明,从宋代以后,将古代寒食节俗移入清明节中,寒食逐渐成为地方性的节日,在全国没有影响。清明却是一个民俗大节。北京“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人们带着风筝线轴,在坟前放飞娱乐。清明日还摘新柳佩戴,俗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11]韩国清明作为农家开始春耕的日子,韩国重视的是寒食。在李朝京城人们将元日、寒食、端午、秋夕视为四名节,用丰厚的祭品上墓祭祀祖先,称为“节祀”。其中,寒食、秋夕(即中秋)最盛,“四郊士女绵络不绝”。[12]中国清明与韩国寒食都以墓祭为主要内容。中国清明是与中元、十月初一并列的祭祀亡人的重要节日,韩国寒食同样是四大祭祀节日。不同的是中国清明祭祀活动在宋代就与清明踏青结合,有较多的娱乐因素,而在韩国祭祀节日中没有见到相关的娱乐内容。
四月八日,浴佛节。中韩同样看重,但节俗内容有显著差异。中国的浴佛会,以寺庙为中心,在寺庙搭棚置座,“施茶水盐豆”,普结良缘。人们到寺庙进香、听讲。清代北京香会以祭祀碧霞元君的香会最为兴旺,每年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为元君诞辰,“男女奔趋,香会络绎,素称最胜”。如西直门外高粱桥的天仙庙,“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祐。”佛诞日在这里俗化为元君诞日,人们赶庙会的热情高涨。韩国四月八日节俗,却是以燃灯为主,称为“灯夕”。“国俗以四月八日是释迦生日,家家燃灯”。在节前数日人家就开始竖灯竿,小户人家按家内人口数悬灯,“以明亮为吉”。富贵人家作大灯棚,铺排装饰,作各种造型,争奇斗巧。“燃灯之夕,例弛夜禁,士女倾城初昏遍登南北麓,观悬灯,或携管?,沿街而游,人海火城,达夜喧阗”。此情此景大约同于中国的元宵之夜。中国元宵在起源上与燃灯表佛相关,但很早就世俗化;而韩国以佛诞日燃灯,重在礼佛。韩国儿童各于灯竿下摆设石楠叶甑饼、蒸黑豆、烹芹菜,说是“佛辰茹素,延客而乐”。韩国人将佛教节日融入日常民俗生活之中,改变了浴佛节洗浴佛像的传统,而采借佛教另一形式的燃灯表佛的传统。中国人没有将佛教节日引入日常空域,而是将其保留在寺庙院落中,从而保留了神圣与世俗的空间界限。由此可见中韩在信仰上的不同态度。
端午,中韩传统大节。清代中期北京五月端阳节,“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采叠福,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在端午中午前将蒲根细切,伴以雄黄,曝晒然后浸酒。用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之间,以避虫毒。并刻意打扮女孩子,出嫁的女儿也在这天回娘家,所以称为“女儿节”。家庭要供祖先,供品有米粽与红樱桃、黑桑椹等。北京人端午喜好出游,城隍庙、天坛是主要游览场所,运河旁边的张湾有龙舟锦标赛。[13]比较来说,中国北方端午活动不如南方地区。我们只要看看《清嘉录》中的记载就知道了。韩国五月端午十分隆重,朝廷要颁艾虎于阁臣,工曹制造扇子,端午节进献,由朝廷颁给宫人和大臣。一些地方大员这天也要“进上节扇,例送于朝绅暨亲知间。”宫内与朝官家门上要贴朱砂写的“天中赤符”,符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内医院造醍醐汤进供,又造玉枢丹进上,国王赐给近侍佩之禳灾。男女儿童取菖蒲汤洗面,皆穿红绿新衣,以菖蒲根作簪,遍插头髻以辟瘟,号“端午妆”。此外闾巷男女盛行秋千之戏,京城内外青壮年喜欢角力摔跤的游戏。端午节俗名戌衣日 [14],人们用艾叶与粳米粉做成的车轮形饼,作为端午的时食。从中韩京城端午习俗看,在辟瘟禳灾这一根本性质上二者完全一致,在具体节俗上也互有同异。它们都将端午作为打扮儿童的节日,菖蒲是重要的节物。所不同的是韩国端午节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朝廷用颁艾虎、进扇与赐扇、进醍醐汤、赐丹药等活动,将端午节变成加强官方关系的活动日。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端午朝廷给臣下颁赐夏衣的习俗,但在清代北京显得并不重要。[15]端午娱乐活动,中韩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以户外集体性夺标争胜的竞赛活动为主,不同的是娱乐内容各有传统,中国重在水上赛舟,韩国重在摔跤角力。这样的节俗娱乐适应了夏至时节阴阳二气争锋的需要。
七月十五中元节,中韩共有,中国中元节地位突出,韩国稍逊。中元节是中国三元节之一(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也是三大亡灵纪念日(清明、中元、十月初一)。清代中期北京中元节亡灵祭祀普遍,“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台张棚,“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焚化纸船,燃放河灯,以慈航普渡。京城小儿中元夜以长柄荷叶燃烛作灯,青蒿缚香数百支作星星灯,还有镂瓜皮、掏莲蓬作灯,结伴呼朋,游于灯月之下,名“斗灯会”[16]。韩国称中元为“百种日”,僧徒设斋供佛。国俗以中元为亡魂日,民间百姓“是夜月夕,备蔬果酒饭招其亡亲之魂也。”[17]韩国中元节与中国基本一致,但祭祀为主,少见娱乐内容。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韩民俗大节。中秋在中国自唐宋以后地位日渐上升,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仅次于大年的节日。清代中期北京中秋以祭月为中心,“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此外,西瓜、铺摊苹果、枣、石榴、毛豆、白藕青莲等,以为秋成祭献。清代北京中秋新添节日助兴物件泥塑彩兔,“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这种中秋玉兔在晚清被称为“兔儿爷”。中秋夜街市上,“灯火荧辉,游人络绎。”[18]韩国中秋节俗称“秋夕”,又称“嘉俳”。其节日地位与大年并重,在乡村其地位甚至超过元日,“为一年最重之名节。”节日中心是庆祝丰收。这时新谷成熟,丰收在望,人民“黄鸡白酒,四邻醉饱以乐之。”中秋在古代新罗时是女性绩麻劳作之后的庆祝日,女性以歌舞百戏娱乐,所以名为嘉俳。在济州八月十五男女欢聚歌舞,并分两队拔河以争胜负。[19]节日食品,有早稻作的松饼等。中国中秋节重视祭月、拜月与家人团圆,庆祝丰收是节俗内容之一。而韩国中秋似乎对月亮及家人团圆并不看重,他们以庆祝丰收与集体性歌舞娱乐为中心。中秋的不同好尚,体现了两国不同的节日趣味及深层的历史文化特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