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史诗:民间文学教程
  作者: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6 | 点击数:17536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在藏族口头传统中,史诗《格萨尔王传》举世闻名。自11世纪以来《格萨尔王传》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基础上,经过不知多少代说唱艺人的不断创作,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史诗样式。这部史诗是关于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征战,他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史诗《格萨尔》起源于古代的部落社会,它继承了古老的说唱故事、谜语或占卜的传统,具有浓厚的西藏本土信仰——本教色彩。吐蕃时代遗留的敦煌文献,藏文历史文书中的国王传记,记载了与史诗相关的历史事件。史诗大约形成于11世纪。

  《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和内蒙古广大的农村和牧区。除了藏族以外史诗流传于中国的蒙古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地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史诗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流传在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和图瓦。在史诗传唱的过程中,这些不同地域的人们,加强了彼此的文化交流。在这样广阔的地域和不同族群中间,说唱艺人们共同讲述着格萨尔的故事,英雄的形象和主题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自11世纪以后,史诗《格萨尔王传》在漫长的流布和演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史诗也不断被书面记录下来。历史上一些宗教学者参与记录、编辑、加工和修订,出现了比较成型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手抄本来自明代。这部称为《姜岭大战》的格萨尔史诗现珍藏于西藏博物馆。保存至今的木刻本有7部。在15世纪前后,《格萨尔》史诗的说唱传统已经相当成熟。在16世纪初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格萨尔的身影。从15世纪起的汉文典籍中明确记载了现今《格萨尔》流布地区的历史人物,这一历史人物的后裔已经延续了45代,他们还自称是格萨尔的子孙。

  《格萨尔王传》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大约有100余部,每部以5000行计,整部史诗约有50万行之长。这一史诗传统还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它的篇幅正在不断扩展。《格斯尔》史诗说唱本之多堪称蒙古史诗一绝,各种变体异文共计有400多部。这部源远流长、流播范围广阔、跨越世代和族群界限的宏大史诗,仍然处于口头流传的活形态。在史诗流传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文字和印刷文化的影响非常有限,史诗的说唱以其独特的传递方式,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表达特定的文化规范,也丰富了古老的口头传统。史诗传递的方式,主要是民间艺人说唱、戏剧演述和木刻本或手抄本。

  关于格萨尔英雄业绩的史诗在蒙古族中成为《格斯尔》史诗。至今发现的《格斯尔》史诗约40余种。其中1716年在北京木刻出版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该史诗最早的书写文本。这一版本于1776年最先被介绍到欧洲,先后被翻译成俄、法、英、日等十余种文字,引起了国际史诗学界对中国史诗的关注。

  英雄史诗《江格尔》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这与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的迁徙足迹密切相关的。所谓卫拉特蒙古,就是在内蒙古和外蒙古之西,居住在阿尔泰山周围的蒙古。我国新疆卫拉特地区是《江格尔》的故乡。但最先被发现和记录的不是新疆《江格尔》,而是俄罗斯卡尔梅克《江格尔》。1802-1803年间,德国旅行家贝格曼(Benjamin von Bergmann, 1772-1856)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中发现、记录并发表了《江格尔》两部长诗之转述本,由此揭开了《江格尔》史诗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的序幕。从那时到现在,《江格尔》学研究已经有了整整200年的历史。其间,从俄罗斯联邦境内搜集出版了《江格尔》31部独立长诗的数十种异文;从蒙古国境内搜集出版了《江格尔》不同异文25种;而从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当中则搜集出版了70部独立长诗的近200种异文。与此同时,《江格尔》研究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专门学科。

  《江格尔》是一部以主人公江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史诗。她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又十二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的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与世界其他著名的史诗相比,《江格尔》有它独特的结构。许多民族的史诗是以连续的故事情节为主线贯串而组成的,而有的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线。《江格尔》就属于后者。其特点是,它的各个章节都有一批共同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作为有机联系构成它的结构体系。以江格尔汗为首的洪古尔、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萨布尔、萨纳拉、明彦等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始终贯串各部长诗,这就使数十部长诗统一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江格尔》史诗集群。除了少数几章外,《江格尔》的各部长诗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这种结构,国内学界已经习惯于称作“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除了这种总体结构外,《江格尔》的各个长诗也有自己的情节结构。它们都由序诗和基本情节两个部分组成。序诗以静态描写手法介绍江格尔及其家乡、人民和众勇士,基本情节部分则以动态叙事描写英雄们惊心动魄的业绩。

  英雄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祖先所创造的大量文化遗产,因为战乱、迁徙、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都湮灭无闻。但其古代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以各种形式留存在口头传统之中。柯尔克孜族是擅长口头演述艺术的民族,史诗和部落谱系的口头传唱,民歌的即兴演述,代表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的精华,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近百部史诗,这是他们感到自豪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史诗大多数属于典型的英雄史诗。由于德裔俄国学者拉德洛夫(Vasilii V. Radlov, 1837-1918)和哈萨克民族志学家巧坎·瓦里汉诺夫(Qokan Valikhanov, 1835-1865)的开拓性研究,《玛纳斯》史诗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被学术界所认识和了解,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玛纳斯》学”。日尔蒙斯基(V. M. Zhirmunsky)、麦列金斯基(E. M. Meleminskii)和普洛普(V. Propp)等诗学大师,都关注过中亚史诗。穆·阿乌艾佐夫(Muhtar Awezov)、诺拉·查德维克(Nora K. Chadwick)、亚瑟·哈托(Arthur Thomas Hatto)以及卡尔·赖歇尔(Kar Reichl),这些学者对《玛纳斯》以及中亚突厥民族的口传史诗研究都是成就卓著的。《玛纳斯》史诗在150年前就由拉德洛夫搜集、整理并刊布于世。19世纪民族志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史诗问题,如活形态史诗的文本变异特征、演述中的即兴创作、经常出现的叙事单元、听众与歌手的互动、史诗的长度、口传史诗与史诗的文本记录等许多问题。许多柯尔克孜族史诗文本先后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引起各国学者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的史诗主要有《玛纳斯》、《艾尔托什图克》、《库尔曼别克》、《阔交加什》、《布达依克》、《加尼西和巴依西》等十几部,每部史诗都堪称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经典。这些史诗每一部都在万行以上,而且其中有很多史诗到今天依然在民间得到传唱。

  英雄史诗《玛纳斯》由《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等8部构成。史诗以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涉及了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它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研究中国北方乃至中亚民族关系史、文化史的重要口头文献。“玛纳斯”是第一部史诗的英雄主人公的名字,同时也是整部史诗的总称。史诗的雏形产生于10世纪左右,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到16世纪逐渐定型为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史诗杰作。《玛纳斯》史诗是典型谱系式衔接的英雄史诗,它除了在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族中流传之外,还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各国流传。其中,从吉尔吉斯斯坦搜集的文本包括史诗前三部的内容,而中国搜集的内容则包括8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刘宗迪]神话和神话学
下一条: ·[户晓辉]“重演”中外民间文学学科本源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