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2006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刘亚虎 汤晓青 尹虎彬 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30 | 点击数:27594
 

  (三)作家作品与区域民族文学研究

  本年度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远就涵盖了满、回、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苗、土家、佤、彝、壮、黎、台湾原住民等多个民族的作家作品评论,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探讨,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研究以及近现代翻译文学研究。现当代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的探讨尤为热门,受关注比较多的如老舍、沈从文、萧乾、端木蕻良、玛拉沁夫、阿来、鬼子、罗庆春等,问题意识集中于作家民族心理的隐现、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身份认同意识的消长、文化观念的断裂与弥散。在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传记追寻与文本探讨、文化考察与审美探究之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8月,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和聊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观念更新、视角变异、议题多元,把已有的研讨带上了新的学术层次,从宏观综合的研究到微观具体的切入,从内部研究迈向内外结合的努力,大众传播、文化传播与老舍研究的结合,老舍经典作品的改编,老舍研究与中学语文研究的互动等问题,都使老舍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讲究本土风格和学术品位则成为共同的追求。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多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翼。邓时忠撰文从汉语言形式与母语文化精神、语言与存在的矛盾,以及文化潜对话所揭示的语言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以彝族诗人罗庆春的《阿库乌雾诗歌选》为代表的汉语诗创作所传达出的文化诉求,提示人们注意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93]21世纪的藏族当代文学日益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在倡导尊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差异性的今天,母语文学作为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批评。藏族当代文学的母语创作经历了与母语文化的脱离漂泊与回归过程,今天正在文学标榜的精神内在性和本民族历史踪迹的寻觅中走向多元建构的和谐文化理念。许多作家在边缘化的创作中表达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并以自己言说的方式,抵御全球化的文化冲击,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德吉草从对母语文学的陌生、消解以及游离于民族文化本身的话语权威的批评进行解读与阐释,倡导以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理念搭建对母语文学的关注与平等对话的平台。[94]王静则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写作的现状和表达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剖析。[95]民族作家焕发着来自边缘的活力,融合了多民族的异质文化因素,把民族精神当作创作的基石,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找曾经失落的传统和道德,在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同时,构建了呼唤和谐的生态理想,是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生态写作。从关注人到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应有其特殊的意义。郝婧坤评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也挖掘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首先,描绘了草原、丛林人民独异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方式,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者审美的生存状态,传达出作家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赞美和向往。其次,作家努力探求人与生灵平等共生之路。再次,批判工业化对自然美的破坏,否定物欲横流的城市文明,并谴责人类无休止的贪欲。[96]

  从地域民族文学研究来看,东北和西南地区比如云南和广西,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研究深度都有一定的优势,而西北地区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97]出版,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的小说,但作者没有孤立地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将研究对象艺术探索的渊源视线,上溯至20年代至40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和给予这片热土文学发展以冲击影响的有云南生活经历的其他民族的作家。作者调动了多方面的研究手段,启用了文艺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民族心理学、民族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学术视角。研究者尤其注重从多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彼此之间的影响如何等等途径,思索20世纪这个晚近历史过程中边疆诸民族一举达到文学划时代飞跃的社会条件。晨宏从本土化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方式的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了评析,这种表达方式强化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98]牟泽雄则发现云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对现代性的追寻中言说方式陷入了迷误,主要表现在没有找到自己的独特话题和没有能在话语转换中找到和创造出新的话语形式两个方面。只有真正构思出有效的言说方式,才能获得广泛的世界倾听,也才有可能以另类的姿态进入汉语主流文学,从而进一步与世界文学对话。[99]

  哈萨克文学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以前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萌芽期,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发展期,90年代至今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深入期。发展期与深入期均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深入期,文学史专著与研究论文都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但仍存在作家文学研究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理论建设贫乏等问题,范学新撰文对这些时期特点作了综述。[100]陈静撰文探讨当代文学中的新疆塑造和表达,发现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认同成为当代文学对新疆塑造与表达的最重要主题。当代文学对新疆的塑造和表达对凝结和巩固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由此也决定了这些文学作品在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特点。[101]哈萨克诗人唐加勒克与维吾尔诗人穆塔里甫以他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哈萨克和维吾尔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也有共同的内容与主题,他们的艺术风格虽各具特色,但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不少相近之处。吴孝成撰文对他们的作品做了概略性的研究。[102]

  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一向不太为人关注,周翔撰文考察了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认同意识。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诞生迄今,为族群呐喊和抗争一直是台湾原住民作家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意识的觉醒与其争取民族权益与民族自决的社会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认同自身族群的同时,他们还有着共同的“泛台湾原住民”认同。原住民作家们跨越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与认同的差异,他们深切体会到原住民族历史的沉重与现实命运的悲惨,也清醒地意识到原住民面临的困境,因而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民族自救的理想而奋斗。[103]另外,有关作家个案的研究还有马伟业的《野性的呼唤:端木蕻良小说的一种文化选择》、黄伟林的《论壮族作家冯艺的文学创作》、韩春萍《“苦难主题”与仫佬族文学的悲剧意识》等,从文本的细读出发,辅以对作家文化背景的解析,重点分析作品体现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都值得一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张建立]60年来日本文化研究述评
下一条: ·2005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砥砺前行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8年年会在广西桂林开幕
·[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201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邀请函(1号)
·[浩·桑布拉登德布]蒙古国民俗学研究综述·[王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日本民俗(学)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