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6年8月),以下未注明出处的论文均同此。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4]《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5]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1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1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4]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5]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6]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7]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9]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0]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
[22]《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3]《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24]《西藏研究》(藏文)2006年第1期。
[2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 8期。
[26]《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1期。
[2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4期。
[28]《西藏研究》2006年3期。
[29]《西藏研究》(藏文)2005年2期。
[30]《西藏研究》(藏文)2006年1期。
[31]《中国藏学》(藏文),2005年2期。
[32]《攀登》2006年1期。
[33]《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2期。
[34]《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35]《西藏研究》2006年3期。
[36]《安多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37]《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1期。
[38] 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
[39]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40]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41]《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2]《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
[43]《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新模式》,文见《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22日第9版。
[44] 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
[45]《呼唤玛纳斯》
[46]《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7]《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8]《语言与翻译》(柯文版)2006年第1期。
[49]《语言与翻译》(柯文版)2006年第3期。
[50]《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2006年第5期。
[51]《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2006年第3期。
[52]《学术探索》2006年第3期。
[53]《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 第1期。
[54]《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55]《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2006年第2期。
[56]《木拉》(哈萨克文)2006年第3期。
[57] 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2006年12月。
[58]《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
[61]《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
[62]《音乐创作》2006年第3期。
[63]《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64]《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65]《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6]《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1期。
[67]《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68]《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69]《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0]《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1]《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2]《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3]《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4]《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75]《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6]《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7]《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8]《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79] 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金、西夏、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80]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81]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
[82]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主编《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83]《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1期。
[84]《“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4期。
[85]《“文化混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构成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1月。
[86]《全球化·少数民族·中华美学》,《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87]《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刍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88]《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89]《边缘的崛起——族裔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口头诗学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民族文学》,2006年4期。
[90]《民族身份与作家身份的建构与交融——以作家鬼子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3 期。
[91]《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3期。
[92]《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3期。
[93]《语言压力与文化潜对话——对汉语诗的一种文化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5期。
[94]《多元文化主义与藏族母语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8期。
[95]《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96]《重返草原——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动物小说的生态意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9期。
[97]《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98]《现实中的真实与本土化的魔幻——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1 期。
[99]《言说方式的迷误——以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为例》,《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3期。
[100]《一朵迟开的鲜花——中国哈萨克文学研究综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 期。
[101]《当代文学中的新疆塑造与表达》,《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4期。
[102]《新疆少数民族现代诗人唐加勒克与穆塔里甫作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103]《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