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上来看,明代曲阜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也就不足为怪了,一是当时济宁一带流传的梁祝传说的孝主题契合于儒家伦理;二是明代上层士大夫以为济宁一带流传的梁祝传说不仅无违于礼教,反而有助于教化,“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亚圣公既肯为梁祝树碑立传,至圣庙为梁祝留一席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岱是浙江人,在浙江有一个以宁波为核心的梁祝传说圈,浙江一带流传的梁祝传说是以爱情为主题,没有宣扬孝道的内容;张岱年少时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明亡后披发入山,成为避世之人,就其身世来看,他不大可能从推行封建教化的角度审视梁祝传说,更不会把梁祝传说与儒教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曲阜孔庙见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也就难免“骇异之”了。
另,据说在川剧和流传于一些地方的鼓词中也讲梁祝读书的地点在尼山(孔子出生地,位于曲阜东南,距城区约25公理左右。)[16],又有东调《大双蝴蝶》云,仲尼办学,祝英台慕名前往跟圣人学习[17],甚至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彝族阿细人中的梁祝传说也讲梁、祝是孔夫子的学生[18]。由此看来,梁祝传说与孔子还真有一些不解之缘,而这些与明朝“梁祝读书处”被附会到曲阜孔庙也大概不无关系。
[1](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第9页。
[2]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50页;李子和《论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梁祝传说的流变和衍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编《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第162页。
[3]以上采用资料来自樊存常主编的《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及本人的田野考察,《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一书已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关于山东济宁有梁祝传说圈一事,已引起我国民俗学界的关注,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先生曾亲往济宁考察,刘魁立先生还为樊著题词:“梁祝文化在孔孟故里——济宁。”
[4]梁祝墓墓碑出土后,由济宁市文物部门交由马坡乡政府保管,现存放于马坡乡政府。
[5](清)娄一均修,周翼等纂《邹县志》(一),康熙五十四年刊,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第415页。
[6](清)齐荣铨、龙印麓著,侯文龄增订《峄山志》,峄阴基后堂藏书,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卷三。
[7](清)齐荣铨、龙印麓著,侯文龄增订《峄山志》,峄阴基后堂藏书,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卷三。
[8](清)齐荣铨、龙印麓著,侯文龄增订《峄山志》,峄阴基后堂藏书,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卷三。
[9](清)齐荣铨、龙印麓著,侯文龄增订《峄山志》,峄阴基后堂藏书,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卷四。
[10](清)齐荣铨、龙印麓著,侯文龄增订《峄山志》,峄阴基后堂藏书,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卷四。
[11]田振铎、秦显耀、刘玉平《峄山新志》,济宁市新闻出版局,1993,第67—68页、第71—73页。
[12]于鹤翔《峄山志怪》,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第74—82页。
[13]张奎田、田振铎《峄山风情轶事》,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宁分社,1990,第152—155、217—219页。
[14]荣寅福《鲁南民间文学作品荟萃》,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第17—18页。
[15]碑文中带口的文字,为磨损空缺处。该碑在1952年曾一度出土,1976年因大造农田梁祝墓被平,为防被人破坏,群众将墓碑重新深埋于地下,这次已是解放后的第二次出土。本人曾往微山县马坡乡抄录该碑文,在引用该碑文时,又同时参考了郑亦桥《梁山伯祝英台墓碑出土记略》,见《文物》1957年第9期第49页。
[16]马紫晨《梁祝中原说》,《寻根》,1997(3),第7页。
[17]马紫晨《梁祝中原说》,《寻根》,1997(3),第7页。
[18]李子和《论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梁祝传说的流变和衍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编《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原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后为《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摘要,并为龙坛、天涯社区等网站所转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陈金文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