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赵世瑜]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8644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费先生或其马老师的earthbound China被翻译为乡土中国,虽不单指乡村,却能跨越朝野,或即他所谓穿越文野之别,就好理解了。山西代县有个鹿蹄涧村,那是著名的杨家将的老家。那里的祠堂保留着一些自元代以来的碑刻,个中精彩故事,另外再讲。那里一个姓杨的子孙明朝万历年间在京中做官,结果住在今天四川贵州一带的播州杨氏跑来,希望和他联谱,但他没有答应。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万历年间爆发了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那是一件大历史,也许,联谱这个礼仪如果做了,是否会成为这件大历史的部分。

  还有两件更大的大历史,一件是明朝嘉靖初的“大礼议”,另一件是清朝乾隆末的马戛尔尼来华或曰“礼仪之争”。前一件事是嘉靖皇帝不愿意尊自己的伯父伯母为考妣,而尊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叔考叔妣,龙颜震怒,把一大群拼死抗议的臣子加以重罚;后一件事是乾隆皇帝非要人家英国的特使双膝跪地,否则一切免谈。这两件事都被今人视为愚不可及,好像是这些皇帝都是精神病或者偏执狂,于是前一件事往往被通史叙事淡化,后者涉及到晚清被动挨打的“根源”被保留下来,用来帮洋人说明乾隆的自大和无理。就前者而言,皇帝和犯颜直谏的大臣都不是疯子,因为这个继嗣和祭祀的礼仪一旦改变,会引起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动;就后者而言,乾隆皇帝此举恰恰不是表明他的盲目自大,而是对世界的颇有所知,由于根本无法考虑英人提出的那些要求,而故意找个别人无法接受的条件。其聪明如此,并非我等后人寻常可以体会。

  由此,我们便比较容易理解从孔子到明代人称社会的剧烈变动或者失序为“礼崩乐坏”的缘故。

  “礼失求诸野”这话,似乎是孔子说的,但大家都不讲出处,似乎是人云亦云的。查清人孙星衍《孔子集语》卷五,有“《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条。再查《汉书·艺文志》,发现班固引此话不过是打个比方。他认为,战国时诸子的言论,是为了投列强争霸之所好,虽各有优劣,但也是六经的支流,遇到明白的君主,可以择善而从。其时距离上古圣人之道已很久远,孔子讲都邑中如果不知礼了,可于外野求之,难道诸子九家还不如这个外野吗?按他的理解,孔子的原话是退而求其次的意思,我们不了解孔子原话的语境(context),不知道他是否具有这样的贬义。

  无论这话是否孔子说的,也无论其是否对“野”含有贬义,这个野显然是与都邑相对而言的,即指城邦以外的广大地区。对我们历史学家来说,它和人类学家的field一样,指的是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以外的、更广阔的天地间发生的历史。所谓“礼失求诸野”,就不仅是去田野中寻找新的历史,而是,也许更重要的是,在田野中去对那些传世文献记载的历史加以理解和重新理解,再进一步发现两种历史、两种历史情境之间的配合与张力。这也许就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田野工作的区别之一,也是历史学家相对其他以现状研究为对象的学科的“文化自觉”。

  记得《华阳国志》里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说巴人最为勇敢,所谓“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志》二),这种视死如归的浪漫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总觉得载歌载舞地杀人陷阵是件很难想象的事。后来读书多了,包括看了傩的表演,知道这是战场上的仪式,是祈求神灵保护他们战胜的手段。所以《旧唐书》说音乐“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祇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见《旧唐书》卷28,“志第八”)。《破阵乐》便是打仗时的军乐。到了现代的战场之上,只剩下呐喊和冲锋号声作为其流风余韵,连金鼓齐鸣之类都没有了。

  在今天山西的阳高,那里的乐班分成阴阳和鼓匠两部分人:阴阳自称道士,属于正一派,有通鬼神的灵力,使用的乐器以笙管类为主,而且比较“保守”;鼓匠表演场合比较宽泛,演出程序不那么固定,乐器则包括唢呐等吹打乐器。老百姓一般称“请阴阳”、“雇鼓匠”。在流传至今的乐曲中,阴阳经常演奏的有《普庵咒》、《驻马听》、《鱼闹莲》、《山坡羊》等,鼓匠则经常演奏《将军令》、《上桥楼》(应为“谯楼”)、《水龙吟》、《百河宴》、《大雁落》等(参见吴凡:《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阳高庙会中的鼓匠与阴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06年博士论文)。从今天所谓“音乐”的角度去观察,固然有其价值,但真正要理解它们的存在,则必须回到地方历史的脉络。

  我们知道,这个阳高县在明代叫阳和卫,是长城边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到清代才改卫为县,所以这里在明代基本上是军队的系统,到了清代以后才有了民政的系统,而且居民还多是军队的后代。于是我们知道,这里可能留下两套系统的痕迹。从音乐的角度看,一套是军队礼仪系统的东西,南方遗留的“军傩”就属于这一类,所以他们有唢呐这类响器,军队礼仪中的乐器是很强调号角这一类的,由鼓匠传承下来,到现在他们熟悉演奏的乐曲还是军乐,只不过放到红白喜事上去演奏了;另一套是州县礼仪系统的东西,就是那些礼生、阴阳生做的事情,在山西几年前发现的明朝万历年间的迎神赛会的礼簿,也是由礼生传承控制的,这些人虽然属于官府的系统,但只是官府有事的时候才用他们,平时还是自谋生路,后来民国的官府不讲礼仪了,不设这套东西,就成为纯粹的民间的了,也就是这些阴阳的来历。他们之所以在乐器方面、演出场合方面比较保守,就是原来他们有一套礼仪的规矩。听听这些音乐,再听听云南丽江所谓“纳西古乐”的某些曲子,就知道它们都是明朝以来汉人官府常见的礼仪音乐。

  关于正史礼志中的军礼,不知道有没有专家研究。据说唐朝的《破阵乐》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可以一饱耳福,是因为传到了日本。我们不好说这就是“礼失求诸野”的例子,但无论明朝卫所系统的礼仪还是州县系统的礼仪,还是有可能在田野中得到一些余绪。但对我们来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透过这两套礼仪系统去思考这两套帝国的管理系统对社会的控驭,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这些帝国的管理系统早已灰飞烟灭,而礼仪(或其部分)还留了下来,依然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作用?

  至于为什么这些礼仪保留在了远离统治中心的“野”(这应该正是孔子的“野”的本意),我想恰恰是因为礼仪对于统治的重要性,恰恰说明了祀与戎可以并列的道理——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进村找庙”:当一个新的王朝或帝国取代了旧王朝、旧帝国的时候,这些礼仪就要遭到清除(包括历法),而在那些与法统的争夺没有多大关系的地方,它们或者它们的部分就会被保留下来,因为它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刊于 《社会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他说自己是一粒麦子
下一条: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吕韶钧]“娱乐时代”的文化自觉·[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