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默默走向消亡的历史文化遗存:何为“适度利用”?
——乡士建筑保护采访札记之一
  作者:记者 韩乐悟   摄影/图:韩乐悟 吴力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4 | 点击数:10195
 

诸葛村一景。 韩乐悟 摄



  古民居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制止古村落内村民建房、投资保护修缮古民居,是政府部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责任

  何为“适度利用”?一是看是否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二是看利用时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乡士建筑保护采访札记之一·

  今年10月1日,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其中认定对象中增加了乡土建筑等特殊类型。这意味着今后将有一批乡土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乡土建筑具备了法律保护地位。

  然而在中国,又有多少未被关注、或许将来也不会有机会被“认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默默地走向消亡?


  孤独的记录者

  “去年来还在。消失得真快!”

  10月1日下午,在距浙江省衢州市十几公里处的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站在一处古厅堂废墟前,衢州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陈凌广轻声感叹。不远处,是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氏宗祠”。

  在陈凌广的叹息中,记者还听到另一个声音,那是张一兵(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按动相机“快门”时发出的。此时,他那有些前倾的身影,正孤单地穿梭在年久失修、新旧混杂、外行难辨年代的“古建”小巷中,对着建筑的“柱础”、“牛腿”等不断“咔”、“咔”。

  张一兵在做着他的“抢救性记录”。在他看来,那些已被破坏、消失了的古建筑,就像被打破的盘子,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它的原貌。但是还有很多这样的盘子马上就要被打碎。“趁着它们还没被打碎,尽自己所能,赶紧先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没有能力让它不被打碎。”

  也是车塘。在一处被主人用来养猪、气味熏人的老屋里,张一兵为见到头顶上典型的明代“冬瓜梁”而欣喜。相机快门的声音变得急促。老屋女主人说,有人要花一万八买她这房,她坚持要两万,没成交。陈凌广告诉她,以后再有人要买,出价20万元。“这样说就不会有人买了。现在都是文物贩子在做这种生意。他们买下房子后并不住,而是把它拆掉,将房梁、‘牛腿’等能换钱的东西拿走。”从老屋出来后,陈凌广向记者解释他的“谎言”。为了把那些有价值的老房子保留下来,类似的“谎言”他一说再说。

  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曾比喻,对一个民族而言,文物是一棵“家门前的老松树”。这次浙西之行许多时候让记者感受到这棵“老松树”正在无可挽回地枯萎、死去,但在有些地方,也还有另外情形,让人心生希望。比如,在建德、在新叶、在兰溪、在诸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网易 2009-10-23 01:2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
下一条: ·[张志春]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相关链接
·[梅联华]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贡嘎日噢》:关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遗产
·阮仪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守世界共同原则·无锡人大:《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在“发展”旗号下的人为破坏·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