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体系和分类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3 | 点击数:32998
 
(二) 人类起源神话
神话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当人们最初与自然界发生联系时,除从自然界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外,必然地对人类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生极大的兴趣,做出种种符合原始人类思维特征的解释。所以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除宇宙开辟神话外,有关人类起源神话及其丰富。
关于人类起源,神话和生物学的解释是会截然不同的。前者纯系幻想之产物。如盘古神话中说,人类是由盘古身上的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黎甿即最初的人类)”的。苗族古歌[vii]中说,人类是由枫树生成的等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卵生说。苗族古歌《棉婆孵蛋》[viii]中说:
 
四个棉婆在赛脚,
它们各孵一个蛋。
三个寡蛋丢去了,
剩下好蛋孵松恩。
四个棉婆在坡脚,
它们又孵蛋四个。
三个寡蛋丢去了,
剩下好蛋孵松桑。
就从那时起,
人才世上落,
松恩松桑盘后代,
侗家子孙渐渐多。
 
卵生说,大约是原始人类观察飞禽及有关生物生殖情况以后得出的。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神话中也保存不少。事实上盘古神话中所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苗族神话中所说妹榜妹留生十二个蛋等等,也是卵生说之一种。
2、泥土造人说。众多的少数民族神话认为,最初的人类是天神用泥土做成的。哈萨克族《迦萨甘创世》[ix]说,人是创世主迦萨甘用黄土做成的。拉祜族神话《扎努扎别》[x]中说,人类是天神厄莎用身上的垢泥创造的。彝族《天地的来源》中说,人是托罗神和沙罗神造的。他们拿黄土作人身子,用黑炭和白泥造人眼睛,造好之后,放在太阳下晒了整整七天,才变成人。两位天神还使人会呼吸,会说话,会唱歌。类似用泥土造人的神话,在苗、瑶、独龙等民族中是很多的。这与女娲神话中“女娲摶黄土造人”的情节基本相似。
3、感生说。台湾高山族雅美部落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说:“古时,在柏布特山的高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一天,岩石忽然一声巨响,裂成两半,里头出现了一个神人。接着又是一阵大海咆哮,波浪滔天,一个海浪打到鲁鲁塞克海岸的茂盛的竹丛里,一根大竹裂开,又走出一个神人,两人都是男神,相互结为朋友。一天,两人并枕而卧,膝头相擦,不觉一神右膝生一男孩,另一神左膝生一女孩,男女二人后来繁殖,即为人类”[xi]流传在云南彝族、白族中的《九隆神话》,亦属此类感生神话。
4、猕猴变人说。《西藏王统记》中说,人类的祖先原系一神变的猕猴,母系一岩精,二者结为夫妻,生出六个猕猴,食果实为生。后繁殖益多,果实已尽,父猴求圣者,赠以不种自收之谷,诸猴饱食其谷,毛尾转短,能作言语,遂变成人。称雪国之人。珞巴族神话说,起初有两种猴子,一种是白长尾的,一种是红毛短尾的。短尾的拿自己的毛用石头狠敲,敲出火来,烧东西吃,于是身上不再长毛,尾巴脱落,变成了人,从人类进化的观点来看,这一解释不无道理。
5、葫芦出人说。认为认识从葫芦里走出来的。苗、壮、佤、傈僳、布朗、拉祜等民族神话中多有此说。佤族神话《达惹嘎木造人的故事》[xii]又说,人的首领受神的旨意与母牛媾合,产一拳头大之葫芦籽,种下这颗葫芦籽,结出象小山一样大小的葫芦,达惹噶木劈开葫芦,人从葫芦里走出来。也有些民族的神话说,人是从地洞里走出来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田兆元]悌道与盟誓
下一条: ·[黄景春]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涂馨月]净明道科仪的“声教”实践与忠孝伦理的宗教中国化研究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陈慧琳]传说·景观·信仰:湖南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在地化叙事体系研究·[刘魁立]中国人的特色节日体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