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民间文学论坛》的熄灭,反面证明了民间文学研究曾经繁荣之大隐情,即其后的危机与不足,尤其是理论后援的缺失与对象的泛而不明。
而这些痼疾,直到现在仍很顽强地保留在我们的研究之中。倘能认真的反思与拓展,《民间文学论坛》所开掘的精神与掩蔽的不足,都会相得益彰的授人教诲的。
民间叙事近年来成了民间文化研究最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最热的研究策略。而我们仔细检视这些研究成果,就会恐惧的发现一个事实:除了概念的大量复制以外,绝大多数研究没有提供丝毫有价值的学术思考!我开始反思,走了多年的理论贫血道路的中国民间文化界,又在制造新一轮的学术沙漠,引导广大同仁在所谓的民间叙事的康庄大道上兴高采烈的前进,而前面则是被学者们一齐排斥的纷纷倒下的树林与活生生的当代现象,也许要等下个世纪西方理论又提出什么新理论时才会反省。这种研究立在两个极端之上:一是不对叙事作学理上的清理与建构,一味的复制民间叙事,最后连叙事恐怕也没弄清了。二是泛化民间叙事,把它作为放之学术皆准的框图,似乎等于民间文化,在很多持民间叙事之见的学者眼中,这一理论旨向成了拯救民间文化研究的活宝,当代文化和当代技术的剧烈变动于他们毫无关碍,民间文化在此时代的重大转型也可弃之不顾,一个军团的阵势,要在民间叙事领域大显神威,其实我们冷静下来想想,那些对象与方法、结论与过程又有什么大的区别?更何况我们并没有在叙事学的意义上从事严格而规范的研究!我们真要当心民间叙事研究陷入学术沙漠!
总之,二十世纪民间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术史承继与批判的关系。这些观点有三大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固于一见,缺乏整体观,本体思维有很强的依附性。二是学科意识淡化,没有与学科建构相结合,本体探索浅尝则止。由此决定了另一个局限性,即本体研究缺乏体系性和原创性。
三
从本体研究的学术史中,我们不难认识民间文学本体探索的一对悖论:表象上,呈现出发展与兴盛局面,而本质上,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种学术替代,民间文学的深层理论探寻大多属于外在的、边缘性的,几乎没有系统而独特的本学科理论,直至二十世纪末,民间文学学科亦是介于文学与民俗学之间的模糊的非独立学科,足见其本体研究的局限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学术史现象呢?
我们认为,首要的是树立坚定的学科意识。民间文学学科的依附性是现代学术转型的必然产物。前现代学术体系下它存在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么能够借助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获得新生机会,已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肯定的一个学术事件。在具有依附性的研究中,必须明确民间文学独立的学科意识,大力推进民间文学本体研究,逐步建构独立的学科体系,从而由依附性走向自立。
其次,应该注重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元性,而不是顾此失彼。就民间文学本体的研究史而言,显然存在这种现象,建国初十七年和新时期早期民间文学本体的文艺学探索取得过较大成绩,但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这一方向的探索趋于停滞,而主要转向人类学层面的探索,使得本体研究总是处于片面性之中,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的学术积累。
最后,我们的理论探索存在严重的“外来导向”,即过分依赖国外学术成果,且往往以其为惟一的方向,自己的理论研究缺乏体系性和原创性。很多理论在国外有独特的学术史源流,与我们的学术传统并非一致,片面拿来,不分析自己的学术史个性,不坚持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与特性,缺乏长期而稳定的学术史探索与厚实的学术积累,原创性研究也就显得异常难得了。因此,关键的还在于坚守一种学术理念,强调学术自立与原创性,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乐于献身专业研究的稳定的学科队伍,当前民间文学理论的困境与民间文学学科的危机就会有切实可行的出路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