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田兆元]近二十年的历史民俗学研究(提纲)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6172
 


  以历史学方法对民俗进行研究是中国民俗的一大特点。早在发生之初,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研究就显示出独特的风格。近20年来,历史学再次强力切入民俗学领域,经过一批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辛勤努力,形成了成就卓著、特色鲜明的历史民俗学研究群体,发表了一大批历史民俗学的成果。它不仅使中国民俗史这一已经出现的学科变得更加成熟,由于其方法和视角的独特之处,也使历史民俗学已然成型,成为民俗学学科的重要支撑。

  历史民俗学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通史因社会民俗的内容的介入发生变化。新撰写的中国通史和修订的中国通史都增加了“社会生活”的相关章节,其中主要介绍古代民俗历史,民俗内容的加入使得中国通史变得丰富起来,改变了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块结构,使通史向人民的历史接近。这既是历史学进入民俗视野的表现,同时也可视为民俗学对历史学的渗透,它既改变了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更新了民俗学家对民俗的理解。因为没有历史的生活不是民俗。

  二, 民俗通史和社会生活史的编纂。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风俗通史大型民俗历史著作,其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丰富的中国民俗的历史画卷第一次大规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民俗学研究的一项突出成就,它标志着中国民俗史这一学科的成熟,并由此奠定了历史民俗学的基础。

  三, 专题社会民俗史著作的出版。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社会民俗史丛书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丛书是其中的代表。除了一般民俗对象,民俗专题历史的研究大大开拓了。这些专题史中的不少著作,既不是一般历史学的文献考据,也不是一般民俗学的田野资料。它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化。由于历史学开阔的视野的关照,专题民俗研究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断代历史民俗的研究也十分引人注目,如对唐代民俗与文学的专题研究。

  四, 新的民俗志的撰写变为历史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民俗学的重要工作。在区域文化建构过程中,民俗志的撰写已经不可或缺。

  历史民俗学的研究体现出重文献,重比较,视野开阔,重社会功能分析,重流变的特点。历史民俗学不仅仅表现在民俗史的撰写上,而是表现为为一般民俗学研究逐渐具备以上风格和特征。

  民俗学应该抓住历史学界出现的转变,以开阔的胸襟将其纳入民俗学研究的阵营,扩大民俗学的影响。并对此进行分析批评,将历史民俗学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民俗学立足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这样它就不会象人类学等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仅仅是一个舶来品,而有自我的鲜明的特色。历史民俗是民俗学的珍贵资源,它正把民俗学这一学科带入一个有深度、令人尊敬的境界。

  (上一次民俗学大会上发言提纲)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把名字写在水上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神话文本研究方法探索之一:多元的要素扩展分析法
下一条: ·[邓晓]巴人“土船”小考
   相关链接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赵世瑜]历史民俗学·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
·[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萧放]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龙晓添]“历史”研究路径探讨·[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
·[胡阳全]近二十年基诺族研究综述·张勃:《唐代节日研究》
·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生命礼俗 (网易公开课)·[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
·[萧放]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庞建春]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
·[鄂崇荣]近十年来土族研究综述·[江晓原]历书起源考──中国古代历史之性质与功能
·[肖伊绯]发现元至顺本《事林广记》第五卷·探寻千古僰人之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