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田兆元]金钱诱引下的节假日误区 把社会带向无文化的时代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25 | 点击数:7831
 

  我们今天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当作一个假期来对待的。本来,我们的三大节日都是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的。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价值勿庸置疑,民俗活动本来很丰富,但一些不当的措施及其价值的影响,春节文化已经受到很大损伤。比如前些年,春节火车票机票涨价,除了趁机捞钱不说,由于票价高收入少,硬是把许多人的春节团圆的权利剥夺了,这很可悲。还有,提倡春节外出旅游,把一个团圆的节日搞成了一个分离的节日。春节成为旅游节,春节文化还存在吗?拜年没有了,面对面的亲近没有了,或许会有一点短信什么的,这能够替代团聚吗?这不是新民俗,这是瞎胡闹。这样会使得人际情感更加疏远。春节期间,名山大川也该歇歇了,旅游经营者也该歇歇了,除了运输系统的服务,其他的旅游行业应该停止,这样才合乎环保,合乎人性,是和谐的人际与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应该把本来属于民众家庭的节日还给民众,也使得春节文化得以传承。

  我们再看“五一”长假,是不是休息就是劳动者所唯一需要的?除了旅游,我们到底有多少属于劳动者的活动?表彰劳动者,这是应该的,普通劳动者有什么可以参与的习俗?五一长假有没有一项成为民俗的东西?有没有一项民俗活动去负载文化价值呢?我们想过去做一项具有认同感,大家都广泛参与的活动没有?可以说没有。

  “十一”长假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它是我们的国庆节,这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核心节日资源,我们该为了这个节日的庆典编制怎样的仪式活动?我们过这个节日应该培育哪些核心文化价值?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的情况是:我们神圣的国庆节,并没有多少国民所认同的民俗活动,除了外出旅游,就人们主要就是购物,或者睡大觉。节日变成一个休假日,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十一”长假吗?

  与此同时,本来具有深厚文化价值与民俗活动的一些节日,又由于缺少假日的支撑,使得民俗活动受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现在有许多学者提出这些传统节日要放假,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放假不是休假的意思,而是要人们去从事节日的民俗活动,以继承文化传统。从事民俗文化活动的假日,才是节日,否则就只是一个休息日。这些日子的活动一般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假如你不是去从事这些民俗事项,你将被谴责。比如春节的假期,腊月三十除夕夜不团聚,初一不去给父母拜年,这是不能被社会容忍的。节日文化一定要假日来支撑负载。社会必须保障这些有价值的节俗不会因为时间限制而受到影响,因风顺俗,社会管理必须为节俗发展留下空间。

  现在我们由于把拉动内需作为节日的主要动机,把旅游与购物消费当作假日经济的主要目标,文化意义基本未予考虑,或者考虑有限。我们会在长假期间看到每天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交通信息,门票信息,销售信息。我们注意到一些景区有些民俗活动的展演,但是这样的表演性的民俗不是真实的生活习俗和实在庆典。这与真实的节日民俗中广大民众的参与是两回事。这些都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真正的节日民俗是社区的民俗活动,如果没有社区身边的民俗活动,社会认同,价值认同都是一句空话。现在的节日,由于社区缺位,结果是:旅行者在路上劳累拥挤,疲惫不堪,而在家的社区里,孤独冷清,无聊寂寞。由于外出者增加,不少的城镇的商品销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有的只好在节日间关门歇业。节日期间销售增加是肯定的,但是,转移出去的销售计算了,减少的部分不去计算,假日旅游经济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值得深入讨论。更重要的是,节日本来就不是为经济而设的,它是为了文化传统设置的,如果不在节日里,弘扬一种文化价值,我们就违背了节日的初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7-10-08 15:06: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重阳节
下一条: ·《重阳》全面展现重阳文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