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兆元 罗珍]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
  作者:田兆元 罗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2 | 点击数:11233
 

  三、盟誓与孔子信义学说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大约是春秋末期“周文疲弊”之时。但他精通六艺,对历代的典章制度特别沉迷。他仔细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⒁他对春秋时期诸侯国违反周礼的某些行为表示出极大的不满。鲁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高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5)孔子希望以法先王、克己复礼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的痛苦减轻,建立起一个仁爱的理想社会。

  他曾说过这样的话:“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6)孔子一生从政时间不长,他的很短的从政经历是在鲁国,他的政绩可佳,可谓三年有成。初时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据说,他以周礼治中都,他把这座城市治理得很好,“一年,四方皆则之” ,(17)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城市风气大变,臻于至治。后鲁定公提拔他为司空、司寇。他治理鲁国也很成功。“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18)这是近于完美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度中男尚忠信,女尚贞顺。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鲁定公赞礼的相,陪同鲁定公去夹谷与齐侯会盟,并斟酌修改了盟书。史书记载这次会盟的经过说: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指莱人)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盟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19)

  面对齐侯,孔子以“礼乐”为依据,讲诸侯盟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使齐侯放弃了那不光彩的雕虫小技,也迫使齐国归还了鲁国的部分土地。夹谷之会因此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盟会之一。对于作为周礼一部分的盟誓,孔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通过盟誓,使国家获得安定,也使信义得以重建。

  孔子不仅自己热衷盟誓行为,倡导上对下、诸侯之间、个人之间要讲信义,更是热衷于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他的学生,对学生志做盟官调节诸侯间的纷争、以信义解决问题的思想大加赞赏。《论语·先进·侍坐章》载,孔子与学生谈话问他们将来的志向时,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为国以礼”,是治理国家的最好的方式,故对公西华的矢志做盟官的志向大加赞赏曰:“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也就是说公西华的志向很高。孔子热衷盟誓、注重盟誓对社会稳定和群体间交往重要性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

  在春秋、战国交会之际,即使盟誓行为已成为诸侯间的外交策略,背盟事件屡屡发生,但在孔子弟子依然坚持有盟誓就必须守信,不打算遵守的盟就不要结盟的原则,这不能不说与孔子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如子贡就认为,盟誓必以信用为前提,如不打算遵循的盟,就不必结。《左传》载:“吴子使大宰否请寻盟。(鲁)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20)吴国这次寻盟不是为了友谊,而是为了一百头牛,鲁国负担不起,也就不再寻盟了。子贡称盟可寒,即淡化解除联盟关系,因为鲁国若再与他们续盟,可能不能守约,故不再与吴国结盟。子贡的行为,表明了孔门对盟誓的一贯态度。这足以证明,孔子学说的形成与盟誓中蕴涵的尚信理念的渊源的关系。

  孔子的言行、思想保存在由其门人整理成书的《论语》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崇尚《周礼》,以《周礼》的思想、原则评价时人言行的中心理念。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克己复礼”,实施“仁政”,也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不仅在形式上合于《周礼》,而且要使礼赋有内在的意义——仁。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恢复“周礼”是孔子的理想,“仁”是行“礼”的基本原则。他不满当时礼乐日益形式化的现实,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2)强调人的自觉才是礼乐的保障。《论语》中虽有一百余处提到“仁”,但却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那么谁合仁道呢?春秋时期的霸王盟主齐桓公及其帮手管仲合仁道。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赞扬齐桓公、管仲所为谓“仁”:

  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6-09-03 11:56: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下一条: ·[田兆元]悌道与盟誓
   相关链接
·[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罗璇]岐山臊子面民俗文化考论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
·[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
·[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应对年末“人情礼” 理财软件走进“80后”生活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关注礼物、礼仪等细节·怎样看待民间修谱热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安德明]滕头村的能人政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