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见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2]调查工作由刘魁立先生和陈泳超先生组织,有邹明华、王尧、钟健、姚慧弈、李春芳、游自莹、袁博等参加。本文的写作受益于团队的共同成果。吕微、高丙中、施爱东、詹杭伦等先生对本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张向荣、张骁飞等提供了资料上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3]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4]杨义《口头传统研究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载《文艺争鸣》2004年1期。
[5]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第113页。
[6] 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 如《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1997年7月第1版,118、119页]
[8] 陈泳超说,《五帝本纪》是汉前尧舜传说的集成之作,又是后世尧舜传说的主要依据。见其《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6页。
[9]自《史记》以后,尧舜作为历史人物被历代史书所载入,在《四库全书》史部中“尧舜”可检索的有3053卷,6210个匹配。其中:《史记》9,《前汉书》40,《后汉书》29 ,《三国志》15,《晋书》55,《宋书》12,《南齐书》5,《梁书》6,《陈书》5,《魏书》22,《北齐书》4,《周书》6,《隋书》11,《南史》5, 《北史》19,《旧唐书》62,《新唐书》49,《旧五代》11,《新五代》6,《宋史》87,《金史》7,《元史》31,《明史》45。另外,《资治通鉴》67,《续资治通鉴》188,《资治通鉴后编》63, 《绎史》148, 《通志》124,《东都事略》43,《路史》90,《战国策》10,《贞观政要》19,《越绝书》5,《华阳国志》1,《太平寰宇记》6。
[10]自《史记》以后,尧舜作为历史人物被历代史书所载入,在《四库全书》史部中“尧舜”可检索的有3053卷,6210个匹配。其中:《史记》9,《前汉书》40,《后汉书》29 ,《三国志》15,《晋书》55,《宋书》12,《南齐书》5,《梁书》6,《陈书》5,《魏书》22,《北齐书》4,《周书》6,《隋书》11,《南史》5, 《北史》19,《旧唐书》62,《新唐书》49,《旧五代》11,《新五代》6,《宋史》87,《金史》7,《元史》31,《明史》45。另外,《资治通鉴》67,《续资治通鉴》188,《资治通鉴后编》63, 《绎史》148, 《通志》124,《东都事略》43,《路史》90,《战国策》10,《贞观政要》19,《越绝书》5,《华阳国志》1,《太平寰宇记》6。
[11]专名对于传说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参见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载《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2] 参见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各种志书或地方志中多有关于尧舜事迹的记载。如《钦定盛京通志》9,《畿辅通志》29,《江南通志》5,《江西通志》66,《浙江通志》19,《福建通志》15,《胡广通志》53,《河南通志》7,《山东通志》94,《山西通志》121(另有娥皇、女英 18),《陕西通志》29,《甘肃通志》3,《四川通志》4,《广东通志》26,《广西通志》21,《云南通志》8,《贵州通志》5。
[14] 见《尧舜之风今犹在》
[1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9页。
[16]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见《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17] 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第159-170,206,239条,张金言译,收入《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8页、166页。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第123-12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