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洪洞的尧舜传说及其仪式事件
围绕尧、舜、娥皇和女英的“古史传说”不仅十分系统地活在民间的讲述中,而且有序地活在民间的仪式事件中。民间的讲述,本来就比“古史”的记录片断更完整,更生动,更有人情趣味。它们实际上还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是地方节庆活动的解释话语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古史传说的活态是“活”在“接姑姑迎娘娘”的仪式事件之中的。
相传尧王在羊獬村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从此羊獬与历山结下了姻亲。羊獬作为娥皇和女英的娘家,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作为娥皇和女英的婆家,称娥皇女英为“娘娘”。每年三月三,羊獬村社从历山上接两位姑姑回娘家,直到四月二十八尧王生日,历山等村社来给尧王拜寿并将两位娘娘再接回去。人们把围绕三月三羊獬村社的活动称为“接姑姑”,把围绕四月二十八历山、西乔庄、万安等村社的活动称为“迎(接)娘娘”,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将之命名为:“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走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化了的尧舜古史传说的体系,不仅有尧王访贤、尧王嫁女、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也有舜耕历山、舜孝感天、舜德服人的传说,还有围绕沿途各村的村名、地名、风物、人情来历的解释性传说、有关姑姑或娘娘的灵验传说。
“走亲”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线路,参与活动的村子有20多个。一年一度的“走亲”习俗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重温祖先的开创伟业和教化之功,一次又一次的传讲尧舜和作为尧之女、舜之妃的娥皇女英的神奇传说。在这个活态的传说体系中,人们关注和传讲得最多的是在“走亲”活动中共襄盛举的各村与尧舜和娥皇女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尧之故园“羊獬村”和舜之故地“历山”的传说最多。
羊獬村是“走亲”习俗之根源,关于“羊獬”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后来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独角羊,与众不同,能够分辨善恶忠奸,遇到有纠纷时会用它的独角去顶恶人,如果恶人不肯承认,它的独角会一直将人顶死。有人将此事报告给尧的法官皋陶,皋陶又报告尧王。尧王一听大喜,命皋陶派侍从备好马车,把妻子、长女娥皇带上一起到周府村视察。尧来后,用马鞭一指独角羊,说也奇怪,原本飞跑不止的独角羊驯服的站到尧王面前。尧王哈哈大笑说:“此乃祥兽,当生此物国必兴,此物很有灵性,善辨忠奸,名曰獬豸”。又到生獬的地方观看,发现此处周围一片绿草,唯独生獬之处寸草不生,下雨不湿,下雪不沾。正在此时,尧王夫人分娩,生下次女。此女婴坠地能坐,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能干活,百天能通天文地理,是个神女。尧王大为惊喜,此地既生神羊又生神女,便为此女取名女英,将周府村改名为羊獬村。尧王又听从夫人提议,迁居于此,从此羊獬村成了尧王的第二故乡,因他仁政爱民,羊獬村都称尧王为爷爷,称尧王的二位女儿为姑姑。
羊獬村名沿用至今,在羊獬村的“唐尧故园”中有“獬”的塑像,人们甚至还认为摸獬身可治病、摸獬肚可怀孕。此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虽然讲述时因人而异而有详略的不同,但是都表明羊獬村的村名因此而来,也都认为娥皇女英和尧王因此曾经在此居住。
尧舜联姻源于尧王访贤得舜,当地普遍流传的一则传说将“舜耕历山”这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传说演绎得非常富于生活情趣:帝尧三次访贤,目的未遂,众人都向他举荐舜。(帝尧)一日带了两名随臣,徒步历山访舜。到历山可巧碰见一位年轻小伙子,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他在犁辕上拴个簸箕,耕牛走得慢了,他就敲敲簸箕。尧王看见很觉奇怪,便问:“你为什么不鞭打耕牛,而敲簸箕呢?”舜道:“牛每天竭力耕作,用血汗换来五谷供我衣食,我再鞭打他于心何忍?再说,我打黄牛,黄牛嗔,我打黑牛,黑牛怪,不如我都不打。不管那个牛走慢了,我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以为我打黑年,黑年以为我打黄牛,结果两个牛都快了。我是为了耕好地,何必鞭打牛呢?”尧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并且万分感佩,心想:走了多少地方这是头一个贤人,他对牲口还这样慈悲为怀,一旦执政定会爱民如子。他又想:我今天是专来历山访舜,难道就是这个人?不妨再问下去。想罢便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舜道:“我叫舜,生于诸冯,耕于历山,家有父母弟妹连我五口人。”尧王一听暗喜,把舜仔细端详了一番,见舜相貌非凡,异乎常人,心想,要是才华卓越,真是最理想的贤人了。于是就把来访的意图对他讲了。舜听了连忙稽首谦辞,表示自己才疏学浅,无能为力。尧王最后说:“我看这样吧,三天内你来平阳,让我考考你再作道理。”
当地还流传着种种关于舜耕历山遗迹的传说。历山李学智先生还编有一本周边地区的“地名溯源”,据说周围有三十来处与尧舜和娥皇女英相关的地名和风物。他们也自觉地用传说、特别是传说中对特定的名物的解释来印证尧舜传说的真实性。关于此“历山”是否就是“舜耕历山”之实地,他们也用一系列相关的传说来解释,同时用他们所知的历史材料来考证。李学智老先生用舜避父母责打外出耕种之地都用历山命名来解释,并引用“小杖受之,大杖避之”的古史语言。
在“地名溯源”中解释“三个(东、中、西)圈头村”的来历都是舜耕历山时命名的:舜到历山以后,在农耕之余,便大力养殖牛羊,日久天长,牛羊成群,日益增多,又兼与娥皇、女英成婚后,帝尧又赏赐许多牛羊。这样,牛羊太多了,于是舜便把很多的牛羊分给附近三个小村庄,分人专管。这三个小村庄分别改称东、中、西圈头。还有“仓院里”传说也是帝尧当年给舜筑仓廪的地方。传说“马地里”是舜专门饲养马的地方。正合《史记五帝本纪》:舜“一年所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当地还有相传娥皇、女英当年采集野菜的“念菜沟”。也有“舜井”、“舜田”、“女英泉”以及印证“象耕鸟耘”的“神象岭”、“百鸟峰”等等。
“走亲”活动途径的村庄都虔诚地相信“走亲”之路就是当年尧舜联姻之后娥皇和女英来往于娘家和夫家之路,马驹村、车辐村以及赤荆村的村名来历就是证明:传说马驹村原名王家庄,村中有桥,桥两侧各有桥楼,二位姑姑出嫁(也有说回娘家)时娥皇骑马,女英乘车(也有说女英骑马,娥皇乘车)。骑马的姑姑途中经过王家庄桥上时,所骑母马(也有说骑的是骡子,因下驹耽误了时间,姑姑或尧王说“再也不准下驹了”,从此骡子不下驹)下了一只小马驹,此后王家庄就改名为马驹村,因河道从村中流过,人们就依河道南北两岸为界,将村子自然分为南马驹和北马驹两村。乘车的姑姑途径到车辐村,原来不叫车辐村,因车辐断了曾经在此修车,所以改名车辐村。骑马的姑姑在马产下马驹后继续前,因为马产驹后要喝水,马就用蹄子刨出了泉水,只有一尺来深,随行的人也喝,后来村里人也喝起来,就叫“尺井村”,井水滋润周围,水分充足,长了很多红色荆条,于是后来村名改成了赤荆村。
沿途有无数风物证明尧舜和他们的后代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走亲队伍到了新庄村要吃小米饭,到白石村要吃苦苦菜。传说是因为当年尧王四处巡查百姓生活时,虽然贵为天子,也只吃糙米饭,喝野菜汤。后人为了继承尧王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传下吃小米饭和苦苦菜的风俗。白石村73岁的大妈说是从前接娘娘时从这里过,当时穷,娘娘和大家一起吃苦苦菜,因此现在每次接娘娘路过此地都要吃苦苦菜。
在民间,传说与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圣贤与常人一样有情有趣。娥皇女英“争大小”的传说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二位姑姑一起嫁给舜王后,像凡人一样争起大小来,经过很多次的难题考验(包括煮豆子、纳鞋底等等,前面所说的马驹村村名的由来也跟争大小有关),女英(也有说娥皇)大多获胜。但是此事被尧王知道后非常不悦,严厉批评女英。女英羞愧难当,不好意思跟姐姐同时回娘家,所以总要先在村外二姑姑庙暂歇一晚,第二天才被迎接回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