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苏赫巴鲁]谚语说长调——《长调有多长》随想
  作者:苏赫巴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9 | 点击数:5201
 


  蒙古长调不是水上的浮萍,而是深藏在牧民心底的灵芝草。

  牧草数不尽,长调唱不完。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火。

  哪里有爱情,哪里就有歌。

  骏马是翅膀,长调是语言。

  牧歌是情感的升华,长调是生活的提炼,取生活酿酒,就是歌。

  蒙古有三宝,草原骏马加长调。

 

  腾格里的小溪有多长,蒙古族的长调就有多长,因此,蒙古长调的历史,就是蒙古民族的历史。

  这就是蒙古谚语对长调的解答,对长调的理解,并以此做为对海南小说《长调有多长》的题解。

 

  蒙古族谚语说:“长歌的结构,如同搭建毡帐。”


  海南的中篇小说《长调有多长》,以启、承、转、合四股皮绳,拧成套马索似的越拧越紧的复合结构.以英雄史诗惯用的“大旁描”手法,从小到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古至今,从简到繁层层渐进,先从后主的笔法,最终达到了“马奶酒、全羊宴”的满足。

  一个影子太少,两个影子不多,小说的人物正应了这则谚语的准则。主人公潘穆绝不是“尾巴之外没有坐骑,影子以外没有朋友”的“裹在草里牛不吃、埋在肉里狗不理”式的人物。潘穆先有两位朋友——作家冯元、音乐家金光洙,使得人物显得极其丰满。此后又出现两个朋友——旗委书记扎布,民间文艺家白音仓布(即蒙古族老友苏赫巴鲁的影子)。之后,又有好友斯日古楞、斯琴塔娜、长调仙女英格玛陪伴左右。作者截取了草原生活的横断面,把最具表现力的人物、情节都集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境,并始终不离“蒙古长调”。作品结构圆润,先简后繁,语言流畅自然,从长调的角度展示出草原深厚的文化底蕴,草原也因“长调”而显得壮美无边。这是一部用长调拧成的中篇小说,确是一部“天籁之音”——蒙古长调。

  笔者读完海南的中篇小说《长调有多远》,有几分感慨,于是要说,不是谚语,也似格言:“骑在马背上,不一定懂得他的民族;住在毡帐里,不一定了解它的民俗。”但是,我从小说人物白音仓布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我又回忆起背着马头琴,拄着琴弓,绕着查干湖歌唱的往事。还是那“一半花、一半草的富有诗意的查干花草原。也想起学着金蜂采蜜的样子,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创作素材……

  还是蒙古人那句谚语:“是否快乐,必须以歌表示;是否诚意,必须以酒量衡;申张事由,必须以诗对答,达成协议,必须以天誓盟。”

  海南老弟,你在小说中描写的瑞典探险家、长调的热爱者哈斯伦德(是丹麦人),我已与女儿珊丹合作写出了一部长篇传记小说,题为《大野芳菲——丹麦探险家与蒙古王女》,2003年由吉林音像出版发行。近日已经与台湾普天出版有限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同时签订的还有我和女儿珊丹的另一本著作,即五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宫廷情猎》。你听后,一定会高兴。你在小说《长调有多长》中,为长调所写的歌词,我认为不错,真想为它谱个曲调,试唱一下,一定悠远绵长。

  海南老弟:你叫海南,我应叫漠北,这样才能一南一北对仗起来。你描写的高勒乌苏草原,真像一个大唱片,它所转动出的,正是一首浩荡的“蒙古天籁”——长调……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2009 年 6 月 25 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东升]我的家族与“满族说部”
下一条: ·[胡万川]工作与认知──关于台湾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
·[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沃尔夫冈·米德]谚语: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争取民权的重要口头武器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谜语、谚语、民间俗语”专家组成立·[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