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萨满文化与“巫婆、神汉”传承方式的区别
萨满祭祀主要是传承方式是“教乌云”。“乌云”满语为数字“九”。为何称之为“教乌云”呢?其原因有三:一是九天为一学习周期,对所传知识进行测验,检查学习效果;二是九天一更换供品、供酒与供果,清理香案、拂去香灰与积尘;三是整个培训需要九个九天才能完成。固称其为“教乌云”。
“教乌云”前,族长首先要召开有神职人员,各分支族长和一些德高望重的族人参加的家族大会来确定时间、地点和人选.人品的选拔是通过大伙儿推荐,民主评议,最后选出的品德端正、聪明伶俐、富有民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未婚男性青少年参加培训。
在“教乌云”的过程中,学员不仅要学习神词,还要掌握日常用语,了解家族历史、家族历代大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做栽力所需掌握的技艺、常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教乌云”后要“落乌云”,“落乌云”实际就是满语培训班的“毕业典礼”。检验一下你此次学习的效果,通过实地的演练,全面了解并掌握萨满祭祀中的知识,提高能力,加强记忆。
综上所述,无论是血缘,还是信仰,无论是功利性,还是表现形式,或者是传承方式,萨满祭祀与“巫婆神汉”都不能同日而语,其中的本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厚此薄彼去逐一品头论足,孰是孰非,千秋功过,自有众人评说。其实,民间早已将二者划分界限,称萨满祭祀为“跳大神”,称“巫婆神汉”为“跳邪神”。虽仅一字之别,却精辟地概括了二者不同的渊源于属性。否则,国家就不会将萨满文化纳入被挖掘抢救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范畴。
四、亟待开发的九台市萨满文化旅游资源
二十世纪,旅游学与民俗学得以发展,表面这两门学科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实际上,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可以说,民俗学是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世已为世界各国特别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民俗学在旅游业中正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任何国度的旅游者到某一旅游地游览,除了该地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令人赏心悦目,一饱眼福外,他必定要接触当地的人和事物,他会被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等所吸引,所陶冶。当地的民俗是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特定社会现象,凝聚着浓郁的民族意识。思想意识有集团性和区别性,它必将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具体的旅游环境而影响到游客。根据大量的旅游实践表明,当前相当数量的旅游者对异国风情、异民族的奇风异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旅游业不仅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产业,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某一地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一项文化产业。
九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松花江畔,一部分曾为乌拉打牲衙门的属地。原始遗址,辽金遗迹,明清遗存为数不少,康熙在此渡江饮马,乌拉国的最后国王——洪匡长眠山上,锡克特里氏最后一位神授大萨满石殿峰曾在这里名震四方,很多奇闻趣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锡克特里氏家神祭与大神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认同,所推崇。近些年来,瓜尔佳氏的萨满文化也悄然兴起,关云德老师在剪纸与神鼓制作方面堪称萨满文化一绝。
在莽卡满族乡的一些满族家中,保留了萨满教的几种形态,锡克特里氏保留得较为系统,完整且规范。所有这些,是当今世界研究萨满教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松花江沿岸,至今保留着驯放海东青的习俗,不少满族人一到冬季农闲,便驯鹰放鹰,不计猎物多寡,但求趣味与情调。
此外,在这一地区还保留了一些其他具有特色的满族习俗,如:春节的满族大秧歌、正月十五请“笊篱姑姑”、“火祭”、“神树祭”、“女真古婚礼”、“祝寿礼”、抓“嘎拉哈”、划“冰爬犁”等等;火锅、猪肉、粘食的吃法更是花样繁多。火锅有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之分;肉食有烤肉、蒸肉、红烧、扣肉、白煸肉等多种制作;粘食有椴树饽饽、水团子、火烧、豆面卷子、打糕、花糕、粘糕等诸多花样;还有其它的如:牛舌’头、锅出溜、甜饼子、散状、样子饽饽、格格豆、疙瘩汤等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至今仍是很多满族家中餐桌上的常品。
如此丰富的满族文化,如果不很好培植,确实是浪费资源,实为可惜。
我们真诚地希望,九台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萨满文化之乡”,让专家学者能有一块研究萨满文化的基地,让游人能找到—个品味满族风情的地方,让九台人有—个值得自豪的家乡,让九台经济借此插上翅膀腾飞、翱翔。
原文载于《北方民族》200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