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作者:吴松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3 | 点击数:10764
 
 
3 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取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指的是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是物化概念。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文化心理、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政治、艺术、宗教等,是思想范畴。制度文化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方式,以及宗教、婚姻等各种风俗制度,属于行为规范。从层次上说,物质文化处于表层,精神文化处于深层,制度文化处于沟通上下的中间层。民族文化囊括了上面三个层次,满族风俗是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富有特色的文化,研究满族风俗最主要的是运用民族学原理,其次是结合民俗学原理、历史学原理、社会学原理、跨文化比较等。以民族学为主线的多种研究理论对于认知和弘扬满族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体现于以下三个方法,即:(1)文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也叫历史文献研究法,是以满族文化资料的历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为基础,收集和查阅大量的前人研究的文献,包括历史档案、民族志和历代学者满族文化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把握满族风俗的来龙去脉,比较准确地进行梳理和剖析满族风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通过文献分析方法,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论证有据可依,读后使人信服,才能对满族风俗有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2)文化比较研究法。该方法也称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满族是中国各民族的一员,远古时代就和汉民族有过文化交流,基历史发展轨迹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从龙入关”以后,全盘吸收汉族文化的精髓,使民族文明实现了举世震惊的跨越式进步。满族文化也影响着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的发展变化,这样就形成了文化上的满汉全席,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红楼梦》作为满族文化代表作,极富满族风俗、风情和风格,负载着满族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满族文化表征,运用文化比较研究法能够更清楚地透视出满族历史文化特征。(3)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满族风俗是满族文化的核心,与其他文化的联系盘根错节,各种文化所归属的学科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满族风俗的触角。这些触角如果伸向过去,就涉及到历史学知识;伸向饮食,就涉及到农牧业知识;伸向保健,就涉及到养生和医学知识;伸向住宅,就涉及到建筑学和生态学知识;伸向服饰,就涉及到美学知识;伸向日用器具,就涉及到工艺知识;伸向民族个性,就涉及到心理学和伦理学知识;伸向家政管理,就涉及到文化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知识;伸向宗教信仰,就涉及宗教文化。以民族学为母盘的各学科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是个立体模型,决不是学科交叉和嫁接的有意炫耀。研究满族风俗这种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只有和不同学科明晰、系统、科学地接合,才能从满族外在生活形态中寻找到固化为满族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特质来。
 
结语
 
整部《红楼梦》“假语村言”,隐藏了“包衣-仕宦”双重身份和“满籍—汉姓”双重族别这一基本“真事”,寄托了作者“对汉民族本根和反奴—自由个性本根意义的寻求”,但是,由于它产生的背景是18世纪,满族风俗已经随着八旗的步履渗透汉族的各个角落,深深刻进了作者的骨髓,不论作者怎样地隐匿满族风俗的印迹,这种印迹也是难以抹去的。总体上看,亦满亦汉浓郁的民俗贯穿了《红楼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俗汉化使普通当代人往往很难甄别出两种文化究竟有什么不同。为此,从作品中追踪溯源,科学地详细剥离出满族风俗,准确还原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嫁娶、起居、服饰、娱乐游艺等标志性特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彦临.从风俗运用看《红楼梦》曹著与高补的悲剧精神[J].红楼梦学刊,2007(4).
[2]王明霞.从满族家庭礼俗看其民族的伦理道德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3]陈景河.论《杠楼梦》中神灵人物的原型母题(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3).
[4]胡文彬.历史的剪影——《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J].红楼梦学刊,1998(1).
[5]祁美琴.清代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3).
[6]严明.《红楼梦》风俗描写的特点[J].红楼梦学刊,1998(4).
[7]彭昆仑.评“红学之路怎么走”[ J].红楼梦学刊,1997(1).
[8]吴世昌.为红楼世界题辞[J].学刊,1986(4):25.
[9]钟高翔,杨光宗.文学经典《红楼梦》的文本演变与历时性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804.
[11]吕智敏.论京味文学的源流与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1997.
[1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3]王卓.《红楼梦》人物谱系模式的神话原型追索[J].社会科学战线,2002(3).
[14]静轩.《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J].红楼梦学刊,2004(1).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97.
[16]赵志忠.《红楼梦》与满族习俗[J].明清小说研究,2008(2).
[17]清太宗实录,卷5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纪昀等.钦定八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555.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1.
原文见于《赤子》2009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
下一条: ·[富育光]北方冰雪文化述考
   相关链接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