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在中国东北主要省份黑龙江和吉林地区,俄罗斯学者A.V.格里本斯契诃夫(1880—1941)收集到一部名为《尼山萨满传》的满族作品。消息一经传开,便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表示了要竭尽全力探究这部古老的满族文学作品的愿望。但是,直到1961年,才有一部较接近原意的俄文译本问世。也就从那时起,中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原文文本研究有了不同见解和分歧。当我们在探讨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时,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学者是从宗教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这可能是由于萨满教是满族人的基本宗教信仰的缘故。再加上,这部书的题目中就有“萨满”两字,这些都促成了中外大多数学者从宗教学的视角进行探讨的事实。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者都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因发现这部书是由一些满族诗歌和唱词而构成的,因而将它视作一部文学作品而对之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一部分学者就发现了它和传统汉语文作品的联系及相似点。鉴于这两种研究都有价值,我们建议不妨进行交叉研究,以更切近于原作意蕴。很明显,孤立的宗教研究和诗学研究都不能完全让人满意。况且,这两种方法也不能完整地处理好这部作品,这主要是由于对这部独特的满族作品的背景研究均告失败之缘故。
在偏远的中国东北地区,象尼山萨满这类故事很普及,在满族人和通古斯族人中也很流行。这些故事的内容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宗教体验、日常生活及将二者加以融合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多半是从汉族人的文化中借用过来的,变成一种“口头文学”、表演文学。
这个独特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萨满为救人性命而与阴间进行周旋的能力。它与萨满教教旨有着直接联系。当然,它仅描绘了萨满仪式中的一种外在现象,而没有描绘出萨满教基本教旨的神秘内容。因此,对萨满跳神时的神辞、降临阴间的程序、摄人魂魄的诡秘仪式都没有详细的记录。个中部分原因是:满族人中,萨满跳神行教是一种职业,对萨满教的信奉成为了一种传统和风尚,这种传统和风尚的传播是以口头形式传递的。所以,那程序、那祷辞、萨满行教时的工具及行教的秘密对他们的生活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些东西都公之于众,那么,萨满教将失去它的神秘,而对它的信任和信仰也将大大削弱。
许多人类学家已经对萨满教进行过实际调查,他们在中国东北偏远地区的人群中既未弄清也未记录下这些神秘的程式,他们最终也不得不借助于口头表述,这些口头传述也都是萨满教的信奉者们提供的。因此,对萨满教教义和有关程序的分析和认识只能来自于外部,而这些认识是不能切近教义本质的,真实的表述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对萨满教的研究应趋于对从事萨满教的人的社会结构进行首要的研究。
不象对正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的研究,萨满教因其规范教义的丧失而产生了一些研究上的特殊困难。萨满教是一种完全依赖神秘和口头传授的宗教,《尼山萨满传》尽管有萨满教的教旨作为中心题旨,但仍不能成为一部能赶上佛教经典和圣经的典籍。它虽描绘了宗教仪式和各种神祗,却不能提供任何萨满教教义失却的真实线索。
不象正规和有组织的宗教的经典著作,《尼山萨满传》的一切显示了它是一部个人作品,书的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他对自己人民的感情,并融注了作者本人所受教育的经验和知识,从《尼山萨满传》的内容看,这种教育的背景来自汉民族文化传统。指出《尼山萨满传》不是一部宗教作品似是不可能。事实上,它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叙述的内容和故事与宗教行为和满族人的经验是一致的。
《尼山萨满传》的意义
尽管人们对书名中“萨满”这个词的意思有个较统一的认识,即意为“一个萨满”,但对“尼山”这个词的意思就有了分歧。学者中问较通行的理解是:标题中的“萨满”乃故事中的英雄。这似乎是由于误读原文造成的。因为,这部书卒身清楚地表明书中萨满的名字叫“塔旺”;而“尼山”这个词从未作名字用过,只是一种对萨满的敬称。在这部书中,从头至尾,那个女萨满就是以敬称“尼山萨满”而被称呼的,书中第一个用这个称呼的叫“巴都巴彦”。而萨满的居所是以“尼斯哈比拉”的名字命名的,所以,那个敬称便是由居住场所而来,那个地方就是巴都借助萨满的帮助护送儿子通过阴间的场所,他每次称呼萨满既用“尼山萨满”,有时也用简单的称谓“尼山”。从上下文中可看出,很明显,敬称的用法是有目的性的。
当然,“尼山”这个词在词源学意义上有些麻烦,因为在一些著名的满语辞典中没发现这个词。假如它是臆造的,那么这个词就是外来语,而且是从汉语中来的,若是这样,指出它的意义就较容易。在汉语中,存在着以圣人孔子出生地的名字来命名的习惯,孔子名为“尼丘”,他的出生地也叫“尼丘”或“尼山”。后来,“尼山”这个词常被用作一个机构首脑或一位杰出学者的名字。在古代汉语的意义中,“尼山”代表着一个神圣的地方或一个圣人,事实上,萨满的住地是由“尼斯哈比拉”指代的,如此理解,上文所指较合原意,因此,从词源上我们可以推导出题目《尼山萨满传》中“尼山”一一词的意义。书中的女萨满实际上是被看作一个圣人的,因而,将题日译为“萨满圣人”而不译作“萨满尼山”是可以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