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9 | 点击数:9065
 

  ■商品经济是推动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动力,衣食住行择优选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大趋势,服装得风气之先,跨入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潮流

  中国的衣冠之治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和社会基础,断发易服又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在19世纪末提倡“易西服”,无异是名教罪人。中国最早赴美留学的幼童中途撤回,穿西服是一大罪状。驻英公使郭嵩焘为披一件洋外衣,遭到弹劾。为了减少服饰变革的阻力,康有为提出“西服中源”说,按照儒家的衣冠传统解释西服的形制。他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摺》中说:洋装规制严肃,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冠帽似箕,为汉世大冠之遗;皮鞋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这身衣装内承先祖之英风,外取俄、日变法之精神,使举国更新气象,发扬尚武之风。从“西学中源”说到“西服中源”说,是华夏中心主义惯有的思维方法,也是维新志士用心良苦的创意。

  西服及其在西方通行的服装文明,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得力于商品经济在全世界的流通,洋布、洋装、洋货汹涌进入中国市场。不论卫道者对“易西服”是如何弹劾和制止,都挡不住正在发生的变化。嘉庆年间的竹枝词已有称赞洋毡、洋纱的记载。机器生产的洋衣料,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且因为衣料不涉及服装的形制,很早就引起国人的青睐。据19世纪中叶英国蓝皮书报道,在福州每3人,就有1人穿着英国纺织品,这个论断可能有所夸大,但无可否认的是,西方正是看到这全球最大的市场,用各种手段掀起向中国倾销的狂潮。从通商大埠,至内地城镇,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衣者十之七八。英国棉线更是普及到广大乡村。大量西洋商品的涌进,导引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细致光泽的洋布成为时尚用料进入千家万户。

  在各种生活用品中,洋装脱颖而出,受到民众的欢迎,这有维新人士的示范,报刊传媒的宣传,更因为轻便、简洁的洋装,与臃肿、拖杳的清代服装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胡祥翰的《上海小志》记述当时的时尚是:“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衣食住行择优选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大趋势,服装得风气之先,跨入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活方式国际化。民主、平等意识融入生活方式,是中国人迈向现代化不可回避的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人是世界变革的起点。在倚仗特权掠夺财富的前现代社会,只有金钱可以傲视权力,冲破礼制的限定,给予卑贱者可以享受的机遇,引发社会力量对特权的冲决。商品经济既可满足特权阶层的欲望,也可对特权进行分解,导致僭礼败度和贵贱无等的末世景象。当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早已迈过小农经济模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人人熟视无睹的商品,不仅蕴涵着科学、技能和劳动的结晶,一进入社会又维系着国计民生的正常或不正常的运转。

  生活体现民主,是经济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政治民主与生活民主化,两者的相互促进和互补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面对生活方式趋同化,怎样保留民族特点,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性课题

  生活方式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消费生活的趋同化。电视、冰箱、音响、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普及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趋同性又是与人性化相背离的消费方式,人是以个体存活于世界,以鲜活的生命进行消费。因此趋同与求异,将成为生活方式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悖论,长久存在。面对生活方式趋同化,怎样保留民族特点,却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清末民初的服装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国前后,洋装风行中国,这有利于突破中外风俗差异所形成的壁垒,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人感到西服的领带卡脖子,手套不方便等等,与中国人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怎样使西服本土化,尊重中国人的穿着习惯,是推进服装改革的关键,这种交流的结果不是洋装吞没中装,而是创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服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改良和创制,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服的审美价值,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对传统服装加以改造而创制的新服式,是中西结合最成功之作。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这实际上已经约定俗成为中国的国服。

  在文化发展史中,取之国外,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事例举不胜举,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某些传统,不合时宜的,只有请进博物馆。随着生活方式国际化的趋势,要保护民族传统的特色,一是进行保护性的收藏,一是加以创造性的改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之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9-3-29

上一条: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下一条: ·[肖旭]“戏剧”“戏曲”辨析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裘兆远]《潘公宝卷》近代宝卷创编的路径与方法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郎雅娟 马欧]图案何以生成:“短裙苗”服饰图案的调查报告·[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邓晶晶]锡林郭勒盟牧区的饮食生活方式变迁·[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