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从吃饭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 点击数:17271
 

  三、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饮食是日用消费生活中最大宗的内容,最大的消费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大众是饮食的主体这一事实,深深地烙在古代对人民大众的称谓"庶"这一字中。这一"庶"字,从字源来看,与烹调术有密切的关系。上古时代的熟食曾普遍使用过石烹法,这种方法是将食物放在被火炙热的石上烤熟,或者将烧热的石块,投入有食物的水中,待水沸腾,食物煮熟为止。《古史考》云:"神农时,民食谷, 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这是烙炕成烹的,也有采用石烹的。据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下卷《释庶》中考证,甲骨文中的"庶"字,"从火石,石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与煮相通,所以他认为:"庶之本义乃以火燃石而煮, 是根据古人实际生活而象意依声以造字的。"由人人习见的,家家都能操作的石烹法,所发出的 peng 声创制成"庶"字,以此作为人数最广大阶层的称谓, "庶"是与贵族相区别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礼记. 曲礼》及注说: "拟人必于其伦","拟,犹比也;伦,犹类也。"在古人的心目中,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以群体相类

  别的一员,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阶层和等级之别,这就是"伦",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维护等级关系的道德体系。从庶字和石烹的契合,无异是把饮食这纯系个人的消费行为纳入人际关系。发明文字的先人们并不意识这深层的含意,但朴素的描述,却比后世文人把熟食的发明权归于某个圣人,更切合实际。

  重视进餐礼仪是饮食介入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论语》中谈到:"食不言"、"割不正不食"等有关食的说教有41处之多。《礼记.曲礼》详细记有古人宴饮的程序和规范。"将即席,容毋作,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拔,足毋蹶。"入席前要从容,不要变脸色,两手提着衣裳,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不要顿足发出声响。"凡进食之礼,左淆(带骨肉)右 (纯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以脯 置者,左朐右末。""羹之有菜者,用挟(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饮,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 羹,毋刺齿,毋饮醢。"陈设菜肴要有顺序,带骨肉、纯肉、羹汤和调料,分别放在就餐者的左右远近,不能放乱。进食时不要光顾自己吃饱。用手抓饭,不要带汗泽。吃饭不要发出响声,到口的鱼肉不要再放回菜盆。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当人的面调汤汁,也不要当众剔牙齿。主客长幼之间彬彬有礼,"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酹,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长者不及,毋 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生。"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不用客气,才能回到席位饮酒,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喝。席间谈话,长者没有提及的不要乱说。表情要庄重,听讲要虔诚,不要打断别人的话头,也不要随声附和。讲话要有历史的根据,或者引用先贤的名言警句。"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婉谢后,客人再坐下如此等等。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吃肉喝汤,都有详尽的规章。这些礼仪体现了共餐的卫生要求和谦恭礼让的人际关系。

  在古人的心目中,以吃喝为主要内容的宴饮,它的意义远在吃喝以外。《周礼. 春官. 大宗伯》说: "以乡燕(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饮食之礼, 亲宗族兄弟",《左传. 成公十二年》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用宴饮联络宾客,敦睦亲属,亲善友谊。从这里可以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吃喝这一最寻常的举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腊八吃腊八粥,送灶吃灶糖,春节吃团圆饭。生日吃面条、生孩子吃红蛋,加冕、册封、庆功,结盟,没有哪个节庆不以吃喝为特色。人们见了面往往用一句"吃了没有"来代替向对方的问候。以吃交好,以吃释怨,以饮消愁,从婚丧喜庆到喜怒哀乐,莫不以吃喝为高潮,吃喝成为中国人团结群体,整合关系的润滑剂和增凝剂。

  人们品菜的口味还导致审美意识的发源。美在甲骨文中是从羊字衍化而来,据《说文》解释,美字是从羊从大,本义为甘。甘是一种味道,口食肥羊感受的那种味道,就是美。以吃的感受作为美的选择,这就是中国人美感的原始形态。

  吃,这一字意所造成的词语,还延伸到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诸如吃得开、吃不开、吃不消、吃得消、吃老本、吃官司、吃败仗、吃大锅饭、吃回扣、吃偏食,吃独食、吃家伙,吃透精神、吃准时机吃香的喝辣的、吃苦、吃力、吃醋、吃亏、吃瘪,啃书本、啃骨头,人生百态几乎都与吃字分不开。还有那与食物相连的词汇所表现的世情风貌更是丰富多彩,如回味无穷、添油加醋、坐吃山空、挑肥拣瘦、食古不化、脍炙人口、醉翁之意不在酒、生姜还是老的辣等等。食,还渗入人们最隐秘的生活----性爱,秀色可餐是优雅的说法,太监与宫女的畸性恋名为对食,宫女称其配偶为菜户。《诗经》所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则是赤猓猓地指性 交,所以圣人也不耻言"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一千古圣训都在"吃"与"食"的概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这里可以回答为什么在 《论语》中孔子对吃与食这两字情有独钟,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礼,而高于道和学,正是因为饮食伦理化的结果,促使饮食活动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有全方位的影响。

  这种影响还扩大到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早在《尚书.旅獒》中就指出:"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文化交流首先从食物引进,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时,西南少数民族就以茶作为贡品,输送到中原。交通不便,旅程艰难,都挡不住人们对商品交换的渴望,步行马载,跋山涉水,传播文明的种子,改善物质生活,累累事实不胜枚举。现在人们最爱吃的菠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石榴、西瓜、胡桃,涮羊肉、烙饼,以及《齐民要术》中的胡羹,都是古代的舶来品。中原的美味更令异邦的食客倾倒。宴请成为和眭民族关系不可或缺的的重要环节。

  饮食,是衣食住行中的支柱,是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由饮食活动而产生的食风和食俗植根民众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富有多样性和自发性,这在文化学中称为小传统;伦理意识,是由思想家们提炼的思想体系或制度化的意识形态,是为封建社会的大传统,它高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具有系统性、导向性和稳定性。从一般民族来说,小传统与大传统有一定的间距和相对的独立性。但在中国由于生活方式与伦理道德、统治序列的三位一体的这一特质,大传统依靠权力的干预和道德灌输,全面而深刻地对小传统起着制约和规范的作用。礼制是最集中的表现形态。这种制约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历代的思想家们都非常强调把人伦之道与百姓日用消费结合起来,宋代以后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学说。理学家王艮明确地表示:" 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在这种制度和思想体系中,大、小传统之间差异甚微,饮食与伦理高度契合。用伦理之道观照衣食住行,也从衣食住行中感受伦理之道,在满足生命和生活欲求的同时,得到超乎物质以外的心灵体验和感悟。中国文化模式这种特有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功能,使一个人数最多,土地最辽阔,生产方式最分散的国家,具有高度的向心力。人们生活其间,处处事事都笼罩在同一的政治氛围和道德信念中,无处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世代代相沿为习。伦理价值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作用,积淀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成为群体的无意识的自发行为,这样的文化才真正具有在各种波澜曲折中得到稳定传承的机制。

  饮食的伦理化,提供了解析这一文化模式的窗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6-1-21

上一条: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下一条: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
·[姚丽梅]饮茶到底吃什么?·[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