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9 | 点击数:9062
 


  以衣食住行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衣冠服饰在中国处于第一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是社会制度所造就的文化模式。

  ■服饰被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形成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衣食住行都受到礼制的限定,表明生活方式的高度意识形态化,这是前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

  西方学者认为服饰是人体的“第二张皮肤”,这是从自然性着眼,对衣服的认识重在保温、舒适和美观。中国突出的是社会性,《管子·君臣》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强调,圣人制作衣服是为了:“表德劝善,别尊卑也。”从先秦到东汉对衣服的定义,都重在区分尊卑贵贱,如果说这一点在西方也不例外的话,那么在中国却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舆服制》、《会典》等各种法令规章,规定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衣服的质料、色彩、款式、花纹和装饰的细部,都有繁琐的规定,以做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违令者以僭礼逾制论罪。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表的意义,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的规章制度,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生活领域,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

  礼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这制度造就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服装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衣裳一度成为国家的代称;说我中国是“我衣裳”;国际会议称为“衣裳之会”;改朝换代,必定改正朔,易服色。这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民间风俗和话语:士大夫称为“衣冠”;布衣是指没有功名学子;绅士的“绅”源自深衣的衣带;潜心受教是继承老师的“衣钵”;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清官的嘉誉是“两袖清风”;首脑人物统称“领袖”。以衣冠服饰表现民族气节的比比皆是:季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匈奴19年不改衣冠,明遗民宁可留发不留头,等等。这说明服饰在中国不仅有遮体、保暖、观瞻的功能,还提升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文化精英的称号,民族荣辱的标志,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服装承载这样的文化重负!衣食住行都受到礼制的限定,表明生活方式的高度意识形态化,这是前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要特色。

  ■孙中山把剪发运动引向生活方式的改良,提出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来制作和选择服装,打破衣冠之治的等级之别,由此开启了中国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历程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面向大众的启蒙是从生活方式启动的。中国生活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变革,始于变法维新,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摺》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行新政。在北洋水师任教的宋恕,认为“变法,必自易西服始。”他们都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要求放足、断发、易服,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亦可见,生活方式的变革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的视点。

  中华民国刚建立,孙中山立即把剪发运动引向生活方式的改良,提出服装制作的原则是:“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用卫生、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来制作和选择服装,打破衣冠之治的等级之别,淡化意识形态,与现代文明接轨,人人拥有自由着装的权利,这是政治民主深入生活民主的大变革,中国由此开始了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历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9-3-29

上一条: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下一条: ·[肖旭]“戏剧”“戏曲”辨析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裘兆远]《潘公宝卷》近代宝卷创编的路径与方法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刘吉平]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郎雅娟 马欧]图案何以生成:“短裙苗”服饰图案的调查报告·[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邓晶晶]锡林郭勒盟牧区的饮食生活方式变迁·[陈可欣]从灶台到店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