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从吃饭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 点击数:17276
 


  一、伦理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

  "民以食为天",这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古训,在一个有神论国家无异是石破天惊之论。试想,穿衣吃饭虽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事,但在一切都是上天和主恩赐的观念中,哪有以天的名分称呼芸芸众生的寻常事。即使天上人间、政权神权集于一身的国君,也只是天的儿子----天子,发号施令都承受天命,又何敢妄言与天争威。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却不然,人人不可须臾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相形之下,孟子说:"食、色,性也。"墨子说 :" 食为性命之基。"以及《周礼》所谓"食为民之本。"都不过是对人类生存的本能和自身发展的物质前堤而表述的大实话。出自《汉书》的"民以食为天",却对人类最具有求生欲望的饮食行为,赋以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以人事和天相通,这是先秦"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31年引《泰誓》) 天命观的发展,也是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向日用消费深化的体现。

  "饮食"在中国的出世不凡,还由于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礼记 . 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爆粟粒、烤小猪,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饮,再用草槌敲地取乐,这大约就是先民视为美食美酒的盛事,用自己最得意的生活方式,祭祀鬼神,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祈祷,这就开始了礼仪的行为。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祭祀礼仪从饮食行为中发端,盛放饮食的食器就成为礼器。食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似食物盛放在容器中,比其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有了食器的发明,这是饮食的进化,这一进化深深烙在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创制之中,食器也就成为饮食的符号,至今中国人还习惯用铁饭碗来表示有吃有喝的保障。"礼"字的成型也可溯源到食器,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 释礼》中考证: "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在食器中盛放玉,是礼字的原初形态,所以普通的日用品食器,也就成为至尊至荣的礼器。

  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无不是协调、沟通和规范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种观念对饮食行为的渗透和主导,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色。

  二、伦理,是怎样导向饮食的

  礼,从远古饮食习俗中发源,经过孔子的发展与集大成,构建成治国理政处世为人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别尊卑、定亲疏、辨是非的准则。它以等级分配为核心,用各种伦常制度规范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行为、人际关系和生活消费,用以维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层层相隶属的统治序列。

  等级统治本是封建社会的属性,这在世界各国都不例外。在中国保障这种秩序的特殊形态是礼制,历代王朝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管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礼者,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袜 衣冕,诸侯玄 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从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 王制》

  "君子小人,物 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左传 昭公十二年》)

  "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官室异,则器皿异,则饮食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新书》卷一)

  这就是说,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权力财产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消费,从应酬往来到穿衣吃饭,该享用什么,不该享用什么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明确规定了俸禄与日用消费必须与其权位和道德实践相称,这本是士人以上统治阶层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此类贵贱有等,尊卑有别的生活样式扩大到众庶百姓,并"以法数制之",成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所以禄与德、位的一致性,揭示了封建社会生活方式与等级序列、伦理道德的三位一体化。这种由认知、器用、法权和道德等主要文化要素而构成的方式,通过礼整合为稳定的范式,是为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以伦理道德为本位,以等级分配为核心,渗透政治、经济、文艺、教育和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礼制、礼法、礼律和礼治都从不同层次和领域表述了这种文化模式的内容和功能。饮食行为在这种文化模式中,不单是满足充饥、营养、保健的自然欲求,还是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的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6-1-21

上一条: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下一条: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
·[姚丽梅]饮茶到底吃什么?·[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