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田兆元:两节相逢催生新节日文化
  作者: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6 | 点击数:5475
 


  今年国庆、中秋“两节相逢”不仅让人们享受了最长的一个黄金周,而且带来分外热烈的节日气氛。中秋节前,专门研究节日文化的民俗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说,在未来几年,国庆、中秋“两节相逢”的情况将多次出现。如2012年,中秋节是公历的9月30日,与国庆节前后相连;2017年,中秋节是10月4日,几乎和今年一样;而2020年,中秋节与国庆将在同一天!两节同庆将使节日文化更加丰富。

  长期以来,除了春节的地位无法撼动外,其他节日一直处于摆不平的状态。以国庆节为代表的新节日担负着培养群众爱国主义精神等使命,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处于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又担负着让人们充分休息调节身心的任务。而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历史形成的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的日子,很多特定的民俗对彰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把放假作为衡量节日重要性的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进行了很多努力和调整,比如从今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也成为法定节假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最长的黄金周。

  从节日文化上讲,新节日和传统节日虽在不断交融,但核心部分还是泾渭分明的。不同节日承载不同文化,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两种节日文化都有被简单化的趋势。中秋在大多数人心中就是月饼节,而国庆节就是购物旅游的日子。

  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的端午节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通过申报,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文化内容独特丰富的中国节日。其实,传统中中秋节的内容一样丰富多彩。比如焚香拜月,男人希望蟾宫折桂,女性祈祷貌似嫦娥。比如给孩子买兔儿爷,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百病全消。

  珍惜民族文化精华,将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对传统节日给予保护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要想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不容易。让拥有变形金刚、芭比娃娃等一大堆玩具的孩子把兔儿爷当宝贝,不太可能。让时尚男女们焚香拜月,更是想都不要想。为节日文化填充新的内容势在必行。

  今年中秋连接国庆,许多家庭扶老携幼参加国庆活动,或团聚家中观看阅兵典礼和文艺晚会。本市很多市民全家出动也在中秋夜来到整修一新、灯火璀璨的海河边赏月留影。这些自发的庆祝节日的活动,拓展了中秋节的内涵,也为培养爱国精神的国庆节注入了新鲜的意义,节假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民族凝聚力再次体现了出来。

  “两节相逢”促成的新节日文化,不适用于所有节日。但在坚持新节日使命,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打造新的节日文化,不让节假日充斥着“无聊、没劲”的声音,是个要继续研究的新课题。从这个角度说,今年的“两节相逢”开了个好头。(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

 

  文章来源:网易 2009-10-04 11:1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任春]历史天空,回想当年月下事
下一条: ·[刘锡诚]说圆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版的4K直播国庆盛典电影问世
·月饼模子·[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麻国庆 朱伟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邹明华:正视节日文化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