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陈泳超]“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解读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4222
 

  其实,即便是尧舜本人,在当地民众的口头传说和信仰活动中,也更接近于常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比如尧王之所以访贤得舜,据说是看到舜耕历山时,用黄牛和黑牛犁田,舜舍不得鞭打牛,就在牛后面挂一个簸箕,牛走得慢了就敲簸箕,这样两头牛都以为鞭打对方而各自惕励(据说“威风锣鼓”就从此起源)。尧王觉得此人恩及牲畜,一定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才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甚至舜的后母也被落实到走亲线路上的韩家庄,有意思的是,韩家庄人并不反感,他们认为后母确实对舜不好,但毕竟总还是“亲戚”,因而照样接待走亲队伍。更不用说围绕着两个神女,还有很多类似争大小之类的凡人苦恼了。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是獬的在场与皋陶的缺席。獬,在大传统里被看作是司法公正的象征物,是皋陶执法的得力工具。但在整个信仰体系中,被公认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清明大法官的皋陶并没有太多表现,他所在的士师村尽管与羊獬相去只有十华里,也没有加入走亲的仪式行列。反是獬在当地信仰中具有比较突出的位置,它是整个体系传说的开端。不过,羊獬村虽以獬得名,却只关注它的神异性,并以此牵连出女英的神异出身,它本身的政治符号尽管依旧存在(当地人也大多敬重其明辨善恶),其实并不显眼。

  那么,这是不是表明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背道而驰、各异其趣呢?并非如此!从本质上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建构一个完美和谐的人间世界,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需要在国家的层面上考虑其现实功用,因而更关注政治制度之类宏大宣叙;后者不必负载这么重大的使命,他们着力营造的是村落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一关系的达成,在民俗思维里,最合适的莫过于建构出血缘化的“亲戚”关系了。但是现实的“亲戚”关系是固定不可更改的,于是必须求助于传说、历史和神灵,在更高更远的层面上,重新建构一种“亲戚”的纽带,然后回射到现实世界,就会产生更广泛更持久的效力。这或许正是该习俗最深刻的情怀和功能吧。

  进一步说,主流认同的以炎黄为共祖的民族国家,又何尝不是出于同样的思维呢?早在战国秦汉之际,为了替大一统格局寻找合法性依据,以便将迭经战争、充满恩怨情仇的不同部族人群更好地共存一宇,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努力。最典型的莫过于《史记》,在这部被公认为正史开端的伟大著作中,其开篇的《五帝本纪》,就是从各地、各部族纷繁的历史传说中遴选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来,并隆重地把他们说成是同一血缘,甚至紧接其后、被认为信史开端的夏、商、周各民族始祖,也被编织进了这一血缘关系的“族谱”之中,由此催发同根同缘的民族认同感。这一“族谱”,两千多年来都被主流认定,也被广大民众信奉,逐步形成了今日的中华民族及其内在凝聚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6-12)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林鹤宜]历史视角与田野调查:我的台湾庶民戏剧研究
下一条: ·[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相关链接
·[王尧]山西洪洞地区的二郎传说与信仰调查报告·[陈泳超]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为例
·山西洪洞大槐树将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第二十届中国洪洞大槐树祭祖节祭祀大典举行
·[岳永逸]洪洞三月三接姑姑:持续几百年的走亲戚·[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陈泳超 等]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陈泳超]大槐树:凝聚力的民间符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