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家中赏月。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坐一起,边赏明月,边食瓜果,说说家事国家,谈谈近来心得,或是听老人讲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梦游月宫”、“划月龙”(浙江温州)的传说故事,充满家庭团聚的温馨气氛。有人到户外赏月。三三两两,结伴出游,颇具浪漫色彩。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赏月的好去。在上海,人们多到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赏月,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倒影,与空中明月形成美妙对照,有“石梁夜月”之美誉,是“沪城八景”之一。在浙江温州,人们结伴到飞霞、华盖、松台、诸山及九山湖畔观月,或到江边观潮,有的会到南门的会昌湖里泛舟玩月,还有的专门到东山下的月带桥,相传子夜时,桥正贯月的中部,桥两旁水里各有半个月影。浙江嘉兴多有载酒游南湖者,夜半方散。浙江杭州西湖中的三潭印月也是中秋赏月的绝佳胜地。除了江湖,高山因地势高峻,视野开阔,也是赏月的好去处。赏月习俗的千年传承是中国人内心渴望浪漫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与月亮的亲近情感以及对圆满的不懈追求。
祈婚嫁子嗣。中秋正值秋成时节,民间在酬谢神灵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这是许多中秋节俗活动形成和传承的内在动因。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走月访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蔡云的这首《吴歈》就描写了女子出游走月的景象。这出游走月的背后就隐含着祈求生殖的意蕴。近代南京盼望子嗣者,中秋夜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一行,俗信这样就可以在未来如愿遂意。近代湘潭一带,中秋游宝塔的习俗,也与“走月”一样,祈求着人类的生殖与健康,当地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起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堂客们生个胖娃娃,满妹子对个好人家。”“摸秋”是两湖地区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早生贵子。(图片3)
南方少数民族的男女青年中秋跳月,对歌联欢,更是保存了中秋月下活动的原始属性。湘西、黔东侗族流行着中秋“偷月亮菜”的习俗,传说这天晚上天宫仙女下凡,将甘露洒遍人间,人们在月光下“偷”这种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能获得幸福。偷瓜菜的地点,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选择,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园中去“偷”,偷时嬉笑打闹,引出自己的情侣,共享“偷”的幸福果实。
占岁。民间根据中秋节的天气、月色来占卜其他日子的天气以及农业收成是十分普遍的做法。比如人们通常以为中秋节的天气与来年元宵节的天气密切相关,所谓“云掩中秋月,雪洒(雨打)上元灯”或“八月十五下大雨(雨淋淋),正月十六雪打灯”,认为中秋节若是天阴下雨,元宵节就会下雨下雪。另外,中秋节的天气还关系到其后降水的多少和农业的收成状况。河北有句农谚云:“八月十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如果中秋节下雨,那么一直到来年的五月都会干旱少雨。又河南有谚语云:“中秋云遮月,来年好收麦。”认为中秋节若阴天,第二年的麦子就会大丰收。以月色明暗进行的占卜活动也很多,有“中秋月朗来年熟”、“亮月子在云里拱,来年虾鱼要绝种”等说法。
节关。中秋,在文人士大夫看来是赏月的良宵,在农人眼里是占卜气候收成的时候,在妇女那里是难得的嬉游之夜,在工商民户那里,则是一个结清钱债的日子,“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日,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债务人愁眉苦脸想方设法挨过此节,店家伙计也担心在晚间盛宴之后被告诉明天不要再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中秋不那么令人兴奋,月亮有无并不重要,过节也就是过关,所以“节关”之说十分妥帖。中秋节在这里演变为工商社会的时间段落标志,显示了节日对经济社会的调节意义。
走亲戚。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增进感情的好时机,是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馈赠大节。人们往往在节前数日甚至在八月初就开始赶办节礼,看老师,探朋友,其中最重要的是走亲戚。
在中秋节,母家给女儿家送礼较为普遍。在河南新安,母家携枣糕(用面叠作数层,下大上小,内夹枣)、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对于新嫁女,母家送礼更为隆重。过去在浙江乌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盘或箱盛月饼,送至女儿家,叫做“致秋节”。在福建福鼎,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中秋节礼,第一次送节称“送头年”,礼品要丰厚,以中秋粿、月饼为主,再加酒、鸡、鸭等。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浆加盐蒸熟)、糖粿(米浆加红糖蒸成)、肉粿(米浆加盐、肥猪肉、葱头油、葱叶等蒸熟)、芋蛋粿(也称槟榔芋粿)多种,粿圆味美,象征团圆。女儿收下中秋粿和月饼,其他礼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几种礼品作为压礼。收下的中秋粿,则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亲戚朋友,叫做“分头年粿”。当然,女婿也要给丈人家送礼,在浙江乐清,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要有鸭、鱼、肉等六样礼物,其余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情趣。(图片6-1、图片6-2)
在今天,互发短信、电子贺卡也成为增进感情的方式,每届节日来临,人们常将美好的祝福用短信或电子贺卡的方式传递。如“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八月十五将至,送你一只月饼,含量:100%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等等,意境优美,情深意长,往往能给不在一起的亲朋好友带去中秋夜的浪漫与温馨。
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具有非常丰富的习俗活动,也具有多种文化意蕴,这其中,团圆庆贺具有中心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则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时机。可以说,许多传统节日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清明的祭祖、重阳的聚饮等。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就更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每届此节,人们格外渴望家庭的团圆,人事的圆满,小小的月饼也被赋予团圆的含义。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团人圆,更多是一种理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并不能真正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成了中秋团圆的另一种形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