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萧放]人月双圆庆中秋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2078
 


  中国人对待月亮有十分特殊的情感,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相关。其中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乃“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更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

  与其他重要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形成较晚,在民俗节日体系形成的汉魏时期尚无它的踪迹。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才形成习俗,但当时中秋节还不是一个大节。北宋太宗年间,官方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此后就日渐隆重。明朝以降,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作为一个民俗大节,中秋节俗活动丰富多样,主要有祭月、赏月、祈嗣、节关等。

  祭月。“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系辞》上)。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分别为阴阳的代表,“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在季节上分属春秋,在空间方位上分属东西,在五行中分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它们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所谓 “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礼记·祭义》)。因而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日月的祭祀,很早就有相关的宗教礼俗。商朝人已将日月拟人化地称作东母与西母,周代则有春分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秋分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的“朝日”、“夕月”礼。此后一直到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隋唐以前,祭月主要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由官方例行祭祀,一般百姓无缘祭享。对于他们来说,月亮无法接近,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不再那样高不可及,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尤其明清以后祭月更成为民间极为重视的中秋习俗活动,甚至有“中秋在家不拜月,出门遭雨雪”之说。

  祭月在民间也叫拜月、供月、愿月、献月亮等。为了祭月,人们往往提前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图片1)

  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当时的月饼只是一种普通饼食,并没有与中秋联系起来。一般认为,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始于明代。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中也出售各式各样的果馅月饼,有的一枚甚至价值几百文铜钱。(图片2)

  在民间,祭月时必用一种特制的月饼,较日常月饼“圆而且大”,俗称“团圆饼”,表面多印有月宫蟾兔、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老北京饽饽铺出售的团圆饼以白糖、冰糖渣、桂花、桃仁、青红丝为馅,以香油和面烤成,是素品。家庭自制的大面饼,以红糖为馅,有的嵌枣,一些人家还在表面用木戳或临时采摘的花果蘸胭脂印上红花,然后蒸或烙熟。祀月时,供于月前,北京人多镶在特制的木架上当作祭月的神位。祭毕,依人数平均切开,每人一块,凡家庭成员一概有份,取合家团圆之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下一条: ·[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宋军朋]节日习俗中的避瘟实践及其传承价值研究·[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