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2609
 

  祭祀说应该说在一个方面解释了中秋节的起源,但这种观点仅仅阐明官方的“秋分夕月”之礼,并不足以构成对中秋节在唐代形成原因的充分解释,因为秋分夕月礼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为何中秋节却只是在唐代才形成呢?应该说无论是八月五日说,还是新罗说,还是朱红对中秋节起源的解释,都将注意力放在对唐代特定因素的探讨上,这种思路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八月五日乃唐玄宗诞日,其活动自有官方设计施行,上寿也好,献镜也罢,均与八月十五玩月无关,因此,完全将八月十五的起源归结为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说不能成立;隋唐时期新罗重八月十五亦是事实,但其节俗活动主要是宴赏与射,亦与八月十五玩月无甚关联,故而将八月十五完全归结为受了新罗人影响的新罗说亦不能成立。朱红的解释将八月十五的兴起与作诗联系起来,并同孙机先生一样,将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也看做兴起的原因,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阐释八月十五的兴起而言,尚有所欠缺。更何况唐玄宗游月传说的兴起,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到底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兴起的原因,还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已经流行的体现。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笔者并不主张只有一种原因,而认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更符合事物的本来。比如孙机先生的解释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虽然孙机在他的论证中并未提到,但是中唐人中确实有将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误解为八月十五日的例证。比如戎昱就有一首诗名《八月十五日》,但内容却是怀念千秋节的:“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19]另外,一部分唐人也不一定没有受到过新罗人过八月十五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即中秋节的兴起与唐人(尤其是唐代文人)生命意识张扬,娱乐意识较强,因而不愿错过良宵美景有关。薛莹在其《中秋月》中的说法颇能对此有所反映:“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20]人生苦短,良辰不久,面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的景致,许多唐人会像选择了在春天的诸多节日如清明、寒食、上巳里娱乐一样,也选择了八月十五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望月怀远,宴饮达旦。

 

  [1]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本,第445页。周一良:《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周一良集(第四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2002复旦大学博士论文),第35-44页。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文史哲》2003年第6期,第97-101页。熊海英:《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复旦学报》,2005第6期,第135-140页。

  [2] 张泽咸:《唐朝的节日》,《文史》,1993,第37辑,第65-92页;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4-625页。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35-637页。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326页。

  [3] “三礼田璆者,甚有文,通熟群书。与其友邓韶博学相类,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家于洛阳。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携觞晚出建春门,期望月于韶别墅。”见(唐)李玫撰、李宗为校点:《纂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4] 《全唐诗》卷三Ο一,第3437页。

  [5] 《全唐诗》第三六二卷,第4049页。

  [6] 《全唐诗》第五三四卷,第6096页。

  [7] 《全唐诗》卷三一八,第3585页。

  [8] 《全唐诗》卷六Ο七,第7007-7008页。

  [9] 《全唐诗》卷三Ο一,第3434-3435页。

  [10] 《全唐诗》卷七七四,第8775页。

  [11] 《全唐诗》卷五三六,第6119页。

  [12] 《全唐诗》卷五一Ο,第5810页。

  [13] 《全唐诗》卷六ΟΟ,第6936页。

  [14] 《全唐诗》卷六四九,第7459页。

  [15] 《全唐诗》卷六七Ο,第7658页。

  [16]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325页。

  [17] 孙机:《中秋节·秋千镜·月宫镜》,孙机、杨泓《寻常的精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4页。

  [18]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02博士论文),第44页。

  [19] 《全唐诗》卷二七Ο,第3019页。

  [20] 《全唐诗》卷五四二,第626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
下一条: ·[萧放]人月双圆庆中秋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月饼模子·[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
·[张茜]历时与共时视角下唐代女性服饰民俗的流变研究·[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
·[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
·[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