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涛]中秋节:月光里的温情与狂欢
——选自《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45888
 

  上古人类对月亮的认知首先是崇拜,其次才是欣赏。而与中秋节直接相关的赏月风尚则主要是玩味月色之美,对月亮的崇拜退居其次。这种思潮的出现需要在自然崇拜与神话思维比较淡化之后才能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文人玩月风尚的苗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玩月,留下了玩月诗。对此,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他说月亮可以玩,显然是与月亮崇拜截然不同的一种态度。

  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人的思想也空前地开放自由。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赏月活动的盛行自然会导致中秋赏月的流行。这就是因为前边所说的月到中秋特别明。唐代的诗人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并将之清楚地描写在他们的赏月诗歌中。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这是非常明确地说出了唐人特别钟爱八月十五日月夜的事实。

  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观月》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这跟气象学的解释比较接近。张祜诗《中秋月》中有“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也是说这天的月色在一年中最好司空图《中秋夜》说:“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可见中秋之夜在唐人的心目中多重要,是多么特殊的赏月的好日子。

  以上这些记述说明唐朝人对“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现象有了清楚的认识。大量的关于中秋赏月的诗歌和野史记载,则说明在唐朝,首先在文人、上层社会形成了中秋赏月的风俗,后来到唐朝中晚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习惯。可以说,主要是唐朝人浓郁的赏月爱好与“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现象的契合造成了中秋赏月的风行,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赏月为中心活动的节日——中秋节。

  2、唐代中秋节习俗的诗文记载

  唐朝已形成中秋节的结论是我们根据当时的诗文资料推论出的,唐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节日,在他们的文献中没有留下关于这一节日的名称,在风俗志一类的书中也没有留下关于中秋节的明确记载。

  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它们在题目中都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张祜《中秋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对月》等。从诗题看,当时“中秋”一词已被人们普遍使用。

  唐朝诗人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还专门解释了“中秋”这个词的含义。他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这个解释就明确说明,“中秋”指八月十五。

  从一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唐朝在八月十五赏月已是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习俗。王建(约767-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凉爽安静的月夜,诗人思念着远方的友人杜郎中,所以才在望月之后写下给他的诗。但是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问对方在这人尽望月之时想念着谁呢?是否想起了自己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意思是今夜月色很好,人人都在望月,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是社会上人人所做之事。 

  张祜(约785-约852)诗《中秋月》先写中秋夜色:“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然后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白居易有《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则有“满目飞明境,归心折大刀”之句,也写思乡之情。

  晚唐诗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写中秋之夜独身在外的乡愁,开头两句为“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 ”即指月圆人团圆,是此时已有亲人团聚赏月习俗的一处明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秋访谈:月色最明夜 人心共赏时
下一条: ·[张勃]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宋军朋]节日习俗中的避瘟实践及其传承价值研究·[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