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宛平城“胡同张”展览的兔儿爷。
“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李太白,在自己的诗篇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美丽意像。
主持人:既然中秋节跟月亮关系密切,是不是还有祭月、拜月等习俗活动?
王娟:“祭月”是中秋节最主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中秋之夜,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要在院子里朝向月光的地方搭一张供桌,供桌的前面挂着“月宫神马”。所谓的“月宫神马”是一张画,画的上半部是太阴星君,形状如菩萨。下半部画有月宫,其中还有一只金色的玉兔。玉兔像人一样站立,在广寒宫前捣药。“月宫神马”长的有七八尺,短的有二三尺。顶上还有两面旗子,或者为红绿色,或者为黄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供桌上摆着兔儿爷、各种水果和月饼。兔儿爷一般都是泥塑的。“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晚上,当月亮升起来以后,妇女们要依次跪拜,男性一般不参与,因为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完之后撤供,然后把“月宫神马”与千张和元宝一起在院子中焚化。之后,一家老小都聚在院子里,分食月饼、水果等供品。
还有拜月求子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子”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秋求子的习俗主要表现为“照月得子”和“偷瓜得子”。中秋之夜,久婚不孕的妇女可在月行中天之际,独自坐在庭院中,让月光照耀自己。人们相信,不久,不孕的妇女就会怀孕。偷瓜得子的方法是,中秋之夜,无子的妇女可到别人的菜园中偷一个冬瓜,并在冬瓜上插一个红辣椒。无子的妇女便可喜得贵子。有的地方的习俗是,无子妇女的亲戚或朋友,在中秋之夜偷一个冬瓜,然后用布包裹,送给无子的妇女。这也能使无子的妇女尽快得子。在南京,还有中秋之夜,盼子者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以求来年得子的习俗。
黄涛:中秋节的特色元素有月宫、月饼、嫦娥、玉兔、月桂等,都跟月亮有关,这些纪念物或者说象征符号丰富、浪漫、富于情趣。民间也有许多跳月、走月等月下行游的习俗。
萧放: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却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主持人:这几年国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传统节日被人们经常提到,在目前的情况下,中秋传统如何传承发展,诸位有何建议?
黄涛:当代中秋节应该注意节日环境的营造。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使用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
而且,明确了中秋节的节日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或消费活动,媒体也可宣传。可以说,中秋节的纪念物比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还要丰富、浪漫:圣诞节有圣诞老人,中秋节有仙女嫦娥;圣诞节有圣诞树,我们有桂树、桂花;圣诞节有圣诞礼物,我们有月饼、兔儿爷。围绕这些纪念物,中秋节还承载着许多美丽、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其实,经过对传统习俗的合理吸收、改良和创新,我们本土的中秋节在浪漫、轻松、有趣等方面一点儿也不比西方节日逊色。
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人际交往、伦理教化;二是多为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的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庆贺活动就比较少。这些特点当然使我们的节日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们也造成了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局限性。比如现在许多青少年就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太累了,太缺少浪漫色彩了,太不热闹好玩了,等等。这就是由于我们在老人的主导下过于注重传统节日的传承,而没有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做一些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没有将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这样只能使传统节日越来越衰弱。这就需要我们在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要繁荣中秋节传统,加强和组织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娱乐、游艺活动应该是一个重要途径。
萧放:当代中国社会应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需要。就中秋节日来说,如何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与衔接,我觉得有三点:首先是给公众社会假日,让人们有闲暇时间享受节日生活;其次,重建中秋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俗活动,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节俗内涵;第三,将中秋节作为调整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活动日,鼓励人们回家团聚庆贺。
总之,中秋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服务与调节功能。它在中国民众生活中流传了近千年,跟中国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传统节日中所传递的精神传统,将它视作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以建构更加适合民族性格,更贴近民众心理的民族新文化。同时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节日新传统,以实现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协调,达到社会均衡发展的理性状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9月25日 第7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