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瞿学忠]仇池山巅 年年乞与人间巧
  作者:记者 瞿学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1 | 点击数:12750
 

  价值

  据陇南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介绍,西和乞巧风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这位研究者告诉记者,发掘、抢救、保护西和乞巧风俗,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价值。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宝库都有一定意义。”

  “其次是文化艺术价值。”这位研究者介绍,乞巧活动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学价值;乞巧中产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丰富的舞蹈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乞巧活动中显露出的妇女们对自然、图腾、神灵、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习俗信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在新时期,西和乞巧有着独特的文化教化功能,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它是农村女子娱乐、狂欢、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是女子集中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挖掘、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提高女子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说。

  仪式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同村邻里的姑娘们凑在一起商议乞巧事宜,一般情况是关系比较好的姐妹议起,同村同社未嫁姑娘组成一场(俗称“乞巧场”)。商定后姑娘们利用闲暇时间在家庭居住条件较宽裕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其间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妇女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曲为主。六月二十六日到三十日这几天从集镇纸货店往选定坐巧的姑娘家挑巧娘娘。巧娘娘挑来坐在桌子上,必须有丝帕将脸遮住,意为没有正式迎巧来。巧娘娘的制作也有讲究,头面以西峪寨子里李家为上品,制作头面是在模子上,用麻纸一层一层糊成,待晾干取下模子再用细白纸糊上,然后描眉化妆,身材装饰以县城南关姬家纸货铺的为上品,五彩纸剪制的裙装美丽又合体,姬李合作制成的巧娘娘价钱最高,也最漂亮。这段时间逢集日,县城各纸货店生意最红火,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挑巧娘娘,使集镇更加繁华热闹。六月三十日晚,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在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站在河边唱《迎巧歌》,歌词大意是:“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将巧娘娘接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歌词主要是描绘巧娘娘的美貌:“乌云头发像丝线,粉红脸蛋圆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樱桃小口一点点,糯米牙齿尖又尖……”再就是敬茶献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兰州晚报 2009-9-20

上一条: ·[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
下一条: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
·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宋红娟]歌谣与情感 ———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