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瞿学忠]仇池山巅 年年乞与人间巧
  作者:记者 瞿学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1 | 点击数:12752
 


  

巧娘娘

  

乞巧舞

  

戏水少女

  在中国古代各种描写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传说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甘肃西和县的乞巧风俗,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西和乞巧,正是在秉承了这种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之下,把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演绎成为一种独有的民俗。

  特征

  据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介绍,西和乞巧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有的特征。“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崇拜虔诚,仪式隆重。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王四各局长告诉记者,从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来看,西和乞巧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在整个过程中,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乞巧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兰州晚报 2009-9-20

上一条: ·[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
下一条: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
·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宋红娟]歌谣与情感 ———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