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美丽草原我的家:蒙古族
  作者:王庆朔 巴义尔   摄影/图:程伟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9 | 点击数:16066
 

  蒙古族姑娘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白云下面,跑着雪白的羊群……”,当这优美的牧歌旋律缭绕在耳旁,蒙古族这个古老而质朴的身影伴随着它的坚毅智慧、博大宽厚、坦诚率直的形象也就越发清晰起来。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逐安宁而居。蒙古民族心中有一首歌,这就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蒙古族数千年生长在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上,这富饶又美丽的草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

  这里不但锤炼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代天骄”,而且培育出无数勇猛善战的民族英雄,并率先于1947年5月1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数千年来,蒙古民族在草原上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人和自然完美的和谐。这里的草原是文明之源,是民族成长的摇篮。

  蒙古民族既古老又神秘。“蒙古”最早见于《旧唐书·北狄传》,汉文译为“蒙兀室韦”,是当时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以狩猎和游牧为主,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文字母创制的,后经多次改进,现已规范。蒙古族语言文字是内蒙古自治区法定的语言文字之一,在教育、文化、新闻、图书出版、卫生等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和卓越的科技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13世纪的《蒙古秘史》,是我国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历史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古民族歌舞、绘画、雕塑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流传广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明安图撰写的《割圆密率捷法》,为我国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宪宗蒙哥是我国研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第一人。

  蒙古族墨尔根是我国最早将冰冻麻醉法用到外科手术中的医生;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营养专著。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随着历史的潮流,蒙古民族在追赶时代风尚中,移风易俗、推陈出新,主要在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体现出科学、现代、文明的主色调。

  强烈刚劲的漠风,磨砺了蒙古民族的胆识,也打造出独具民族风格的服饰——蒙古袍、蒙古靴、蒙古礼帽、蒙古坎肩和头饰等。牧人穿上蒙古袍、马靴,佩带礼帽,紧扎腰带,显得男人魁梧、彪悍;姑娘穿上蒙古袍,戴上漂亮的头饰,腰间系红或绿色绸带,能衬托苗条身材和青春之美。

  丰美的草原,挺拔的山脉,撑直了蒙古民族高傲的脊梁。他们以游牧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出自己的特色饮食——炒米、奶茶、马奶酒、手把肉。蒙古族地区的农牧民,特色的主要食品是炒米。他们吃炒米,都喜欢用牛奶或奶茶,加上少量的奶豆腐、奶皮子、黄油泡着吃。平日他们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这既能温暖肚腹,又能帮助消化,还能补充维生素。马奶酒、酸奶也是牧区的传统优质饮料。蒙古族吃肉非常讲究,烤全羊、手把肉是招待客人和日常食用的美味佳肴,全羊席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菜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09-18 07:13:01

上一条: ·师公戏面具
下一条: ·神秘安代风靡草原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
·[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